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中國大陸「軟實力」之分析 文∕楊開煌

交流雜誌
中國大陸「軟實力」之分析 文∕楊開煌

一、破題
  自從「軟實力」的命題被提出來之後,分析中國「軟實力」的文章,就彷如雨後春筍不斷出現。大家都引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提出來的觀點,他認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主要存在於三種資源中:「文化(在能對他國產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價值觀(當這個國家在國內外努力實踐這些價值觀時)及外交政策(當政策需被認為合法且具有道德威信時)」。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文化,因此絕大部份的文章,就圍繞在中國文化打轉,而似乎忽略了約瑟夫‧奈的完整說法,他說:「軟實力是一國通過吸引和說服別國服從你的目標,從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能力。」
  這裡清楚地說明了「軟實力」是分成「軟」和「實力」兩個部份。所謂「軟」包含了兩個部份:一是作為名詞,它指相對於一個國家軍事和經濟等有形的力量而言的文化、制度和對外策略等國家內在的部份。另一是作為動詞,它指一個國家通過某些有形的表現而吸引和說服其他國家學習、效法和跟隨,由於這是非強迫的吸引力,是別人自願被吸引的,古人說「近悅遠來」所以稱為「軟」。所謂「實力」也包括兩種:一種只是外顯的、展示的意義,這種「實力」可以是自衛的;另一種意義則是威脅地、強迫性質的。準此而言,軟實力是該國家或民族所展現出來,足以「近悅遠來」的吸引力。一個國家或民族是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來優質化自己的文化和制度,但是否得以因此而成為一個國家或民族的軟實力,則是取決許多其他的因素。
  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二○○六年十一月在全國文代會、作代會上稱「提升國家軟實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現實課題」。二○○七年一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又指出,加強網路文化建設和管理,「有利於增強我國的軟實力」。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也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可以說中國領導人是非常重視提升中國的軟實力,但是從其話語來看,只是作為名詞的軟實力。
  相對而言,大陸的學者在談中國的軟實力時,其實更多的是帶有可以吸引外人的含意。譬如,中共官方在談「孔子學院」,大陸學者在談外國的「中文熱」、「功夫熱」等等,亳無疑問這也是一種吸引力,但是在這其中就存在著「軟實力」的名詞和動詞間的差異。再舉一個通俗的例子,前一陣子,兩岸都流行過韓劇,那麼韓劇是否是韓國的軟實力呢?當然可以說是,然而顯然這也只是作為名詞的軟實力,韓劇作為軟實力的吸引力,是無法與美國好萊塢的文化產業相抗衡的。所以「軟實力」不僅僅是一陣風潮,而是一種足以使自己國家、民族的文化制度表現出來的價值,可以吸引外人學習甚而內化為外人追求的價值。
  如此看來,一個國家或民族的軟實力,可以有名詞和動詞之分,自己所能努力的只是名詞的部份;而討論軟實力的文章,卻似乎都自然而然地假設,只要努力優化自己的軟實力,結果就必然具有動詞的軟實力的效果。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從名詞的軟實力到動詞的軟實力是有條件的。

二、晉階
  從名詞的軟實力晉升成為動詞的軟實力,必須滿足三個條件:
  第一,必須此一軟實力具有現實意義:所謂現實意義,是指可以為他人解決實際的困難。從軟實力的角度來說,之所以可以引起他人的好奇和仿效,其最原始的原因,是因為其方案的有效性,如果甲的方案可以或是被認為可解決乙的困境,當然就會被學習。比如在廿世紀初,中國的知識精英提出德先生、賽先生,以至於一九四九年後中共全面照搬蘇聯的政治、經濟政策,都是根源於此。當其時也,其實西方也沒有特別向東方推銷他們的文化、制度,但是中國人認定西方的文化、制度是救國的良方,所以我們就會提出「全盤西化」、「以俄為師」,這是第一種情況。
  第二,是必須具有普世意義: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軟實力,如果要有吸引力,其基本的條件之一是必須具有普世意義,因為具有普世意義才能對他人產生意義。例如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成功範例,又如一個國家提出某種構想體現了時代的需要,或者是人類某種共同的價值,例如和平共處、和諧世界等等。如果一個國家的經驗雖然成功,但是其經驗過狹,就很難具有吸引力。例如,一個小國的成功經驗,就很難具有吸引力,又如一個以出口能源而致富的國家,其致富之道,也不具備成為軟實力的可能性。總之,軟實力的普世性是其擴散的前提。
  第三,是支撐軟實力必須有硬實力: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的軟實力,都是在其硬實力的支撐之下才能彰顯,沒有抽象的軟實力。按約瑟夫‧奈的說法,軟實力和硬實力應該是相輔相成,沒有硬實力則軟實力也不可能受重視。以中共為例,過去他們提出第三世界論、反霸鬥爭等,就沒有引起多少學者的重視;再如當代中國提出的「中國特色民主」、「社會主義民主」等,也沒有引起重視。這就說明,軟實力必須有硬實力的支撐,否則就只是空談。所謂「硬實力」,除了指該實力主體的大小、影響力之外,也指其實際成功的範例,和該實力主體對軟實力重視的程度。
  第四,是軟實力之所以能夠吸引他者的效尤,還必須有一套邏輯的論述。也就是一套經由經驗事實所抽繹出的理論,透過對理論認識、學習,加以充實和修正,才能不斷豐富其內涵,形成完整的體系。有了體系性的理論,才能夠提供他人完整地思考,以便提供找出有益的部份加以參考或創新,也可以提供給他人加以經驗印證或批判。
  其實正如同「軟實力」乙詞一樣,約瑟夫.奈提出此一名詞之後,由於它具備了上述的充份和必要的條件,所以名詞的軟實力,產生了動詞的效果,如今世界各國都將軟實力作為國家綜合國力評估的一個重要環節。
  準此,對一個國家或民族而言,作為現代的國家或民族,必然具有其一定的軟實力,但是該國家或民族的軟實力,是否有可能轉為動詞的軟實力,進而影響他人,其必要條件是軟實力的內容之現實意義和普世性程度,而充分條件則是該實力主體自身的影響力、重視程度以及其理論化的程度。唯有在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配合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真正發揮作用。對中國大陸而言,更是如此,中國的文化、文明存在數千年,在前現代化社會中,對週邊國家曾彰顯過軟實力的作用,當進入現代化社會之後,其作用就大不如昔。所以當今像北京當局,十分著力於中國文化的推廣,其實真正的軟實力並不在文化本身,而是中國近卅年的發展道路所彰顯的魅力。

三、中國模式
  依據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作為名詞的中國大陸軟實力可能很多,例如近年以來中國大陸很努力的「孔子學院」、「和諧外交」、「國際關係民主化」等等,都可以做為中國大陸的軟實力。然而迄今為止,真正成為動詞的軟實力,恐怕只有「中國模式」。
  「中國模式」講的是中國大陸近卅年的發展模式,最早是在二○○四年,首先由英國著名智庫倫敦外交政策中心(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在當年五月由喬舒亞.庫珀.拉莫(Joshua Cooper Ramo)發表的一篇報告,題為《北京共識》(The Beijing Consensus),此報告對中國大陸二十餘年經濟改革的成就,進行了全面、理性的思考與分析。喬舒亞認為,「中國的模式是一種適合中國國情和社會需要、尋求公正與高質增長的發展途徑。」他把這種發展途徑定義為:「艱苦努力、主動創新和大膽實驗;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利益;循序漸進,積聚能量。創新和實驗是其靈魂;既務實,又理想,解決問題靈活應對,因事而異,不強求劃一是其準則。它不僅關注經濟發展,也同樣注重社會變化,通過發展經濟與完善管理改善社會。」
  其實我們如果冷靜地閱讀這些說法,恐怕也看不出任何特別之處。因為除了「極左」的共產主義國家,如一九七九年以前的中國大陸、當今的朝鮮共和國(北韓)之外,任何一個國家必然是「既務實,又理想,解決問題靈活應對」。至於結果不同,則是領導人的判斷,其實和路線無關。真正使西方不得不回頭反省中國大陸的發展道路的原因,應該是以下的因素:
  第一、中國大陸是在西方社會的詛咒下繁榮起來:我們只要回顧一下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西方精英對中國大陸前景預測的文章,就可以一目瞭然。絕大多數的西方精英相信韋伯(Max Weber)的說法,認為儒家和資本主義是無法結合的,更不用說共產主義了。所以當今中國大陸的繁榮,打破西方精英的「科學判斷」,超出了他們的知識典範(paradigm),他們不得不以「北京共識」來暫時存放,以便再一次將「中國成長」置於西方社會科學手術檯重新解剖、認識。
  第二、中國大陸是唯一的早期的極左社會主義國家中,在經濟上轉軌,而政治上不轉軌卻依然成功的例子,這是資產階級想不通的事。縱觀上一世紀九十年代末,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揚棄共產主義,全面學習西方,結果不論大國、小國都不成功。社會主義中國為什麼會是異數(anomalism),此一異數挑戰了西方社會科學的通則性,如同當年海王星被發現之前的牛頓物理學一樣,雖然完美仍有疑問。同樣地,社會主義中國長時期的成長,對西方的社會科學就是一個拷問和折磨。在沒有答案之前,「中國模式」就是唯一而且暫時可以說得通的「假設」(hypothesis)。必須進一步立足此一「假設」,去證明或是否證西方社會科學的通則。
  第三、擋不住的「中國崛起」,也是西方人的困惑。按以往大國崛起的道路,西方人可以說十分熟悉,他們既熟悉你的行徑,也熟悉你的未來,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路徑很了解,所以就很清楚地掌控你的節奏,很有把握地可以知道自己何時出手,結果如何。
  但是中國大陸不一樣,她的成長是非帝國主義模式,這就超出了西方的羅盤之外,西方國家相信民族主義、領土主權是中國崛起的軟肋,但是假如我們一方面排列一九九三年的中共貨輪銀河號遭美軍攔檢事件、一九九五年的台海風波、一九九八年的南斯拉夫炸館事件、二○○一年的美中南海撞機事件、二○○八年的「三、一四」西藏事件、二○○九年的「七、五」新疆事件;另一方面又看到上世紀末迄今,中國大陸與俄國、哈薩克的領土糾紛解決、東海與南海的建議方案,實在又令人無法歸納其行為準則。
  對這樣一個「測不準」國家,才是西方人講「中國威脅論」的真正原因。因為西方無法了解中國大陸的崛起,也擋不住中國大陸崛起的自我節奏,所以只能將「威脅論」和「機會論」並存的「崛起論」,用來建立一個觀察中國大陸走向的緩衝期,而「中國道路」便是從中國大陸自身出發,去觀察中國大陸崛起的視角。
  西方對中國大陸崛起的憂慮和好奇,迫使他們對知識的普世性進行反思,從而提出「北京共識」、「中國模式」等話語,無形之中為中國提供了傳播軟實力的捷徑。從某種意義來說,不論是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中國週」,都是在「北京共識」、「中國模式」的話語下彰顯了更強的生命力。換言之,當今作為名詞的「中國軟實力」是中國大陸自己的努力,但是作為動詞的「中國軟實力」,從話語的思考到論述的邏輯體系都還是西方的、西式的。那麼這樣的軟實力人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中國的,還是西方的呢?

四、結語
  「軟實力」乙詞之所以在中國大陸相當受到認同,主要是它很適合中國人在競賽的場域中,常見的「韜光養晦但有所作為」、「十年寒窗到一舉成名」的過程心理。客觀而言,不論是「北京共識」或「中國模式」,對中國大陸而言當然是存在的,只是中國人覺得如今的中國還未成功,仍遠遠不到總結經驗的時刻。因此,當前都還只是以西洋說中國事的階段,恐怕要等到以中國人以中國話說中國事的時候,中國的軟實力才真正能發揮軟實力的作用。

中國大陸的「剩女」現象 文∕林琮盛

交流雜誌
中國大陸的「剩女」現象 文∕林琮盛

  三十一歲了,單身、渴望愛情,又充滿焦慮感的玲玲,被迫向杭州本地的婚姻介紹所發出求援訊號。她說,「我不想再一個人落單。我渴望愛情,希望能找到合適的另一半,趕緊把自己嫁出去。」。
  除了自己本身的期待,更令她精神抓狂的,還有家中那對六十多歲,卻還沒體驗過抱孫子快感的爹娘。玲玲語氣無奈地說,到了三十歲還沒成家,她被迫天天忍受父母「狂轟爛炸」的嘮叨,以及朋友們過度的「關心」。
  不只是玲玲。出身天津,年屆三十歲的婷婷,也尋覓人生中的「正確先生」。一百七十公分,樣貌姣好的婷婷,背景其實挺「有料的」。她受過大學高等教育,畢業後,又在一家北京知名外商公司擔任部門主管,月薪八千人民幣。這樣的薪資,一個人在北京過,挺快活的。最重要地,以她的學識和經濟基礎,必然擊敗不少同齡的男性同胞。
  但今年七夕情人節當晚,她卻坐在咖啡廳裡,落寞地看著外頭熙熙攘攘的情侶。自從二十五歲起,婷婷就積極物色老公,也經歷過十多次相親,但最後皆以失敗告終。堅決否認自己「太挑剔」的婷婷,自嘲地說,「女人一到三十歲還沒結婚,身價就一落千丈了」。
  儘管尚未出現像台灣一樣,專門詛咒戀愛男女的「戀人去死、去死團」。但大陸民眾對於像玲玲和婷婷這樣適婚又單身的熟女,揶揄挖苦起來,卻也相當辛辣。冠在她們頭上的,是一個聽起來不太雅的名詞:「剩女」。
  根據網路百科全書「百度百科」的定義,所謂的「剩女」,指的是現代都市女性,她們絕大部分擁有高學歷、高收入、高智商、長相也無可挑剔。因她們擇偶要求比較高,導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歸宿,而變成高齡未婚熟女。 據大陸媒體統計,光北京,就有五十萬的剩女族群,接近北縣板橋市的人口數。
  有人就為這些單身熟女取了一個新封號,3「S」女人:Single(單身)、Seventies(大多數生於七十年代)、Stuck(被單身卡住了)。
  現實上,這群3S女人正處於人生尷尬期。比她們年紀大的女人,孩子都上小學了;比她們年紀小的,也在挑三揀四後,披著白紗嫁人了;比她們聰明的,沒她們漂亮,比她們漂亮的,沒她們聰明。但不幸地,偏偏被好男人遺忘的,就是這些剩女。
  重創剩女心靈的不幸消息,還沒結束。據中國大陸在今年初所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隨機抽樣的三千五百七十名異性戀男子中發現,二十八至四十歲男人中,只有六%未婚。多數好男人早已「名草有主」;剩下沒結婚的,不是被認為是恐婚,不然就是沒錢、沒能力的「爛仔」。
  對於剩女的處境,看在某些男性眼裡,剩女本身也要負一些責任。「她們希望男方擁有自己的房子、車子,還要有銀子,這樣才願意嫁」,二十九歲的小高抱怨,一些女孩子在尋找未來的伴侶時過於功利,首先考慮的是經濟條件,而非感情因素。對此,婷婷可大聲喊冤。她十分堅守「原則」地說,「我不挑剔啊!但婚姻是要找一個長久走下去的人。我十分重視,希望一生只會結一次婚」。
  傳統的「男女戰爭」,並無法解決剩女的人生大事。剩女所凸顯的晚婚問題,還牽動出更深一層的社會現象:恐婚族群。根據中國社科院所出版的「二○○八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和預測」公佈,中國大陸的登記結婚人數持續減少,男女的初婚年齡也明顯提高。以上海為例,男性的初婚年齡平均超過三十一歲;女性初婚年齡平均超過二十八歲。在北京,男性的初婚齡超過二十八歲,女生超過二十六歲。
  針對晚婚的原因,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調查指出,有將近二十二.三%認為自己存在「恐婚」傾向;四五.七%還表示,身邊就有「恐婚族」。且四十四.四%的人認為,恐婚族都是「八○後」(台灣的「七年級」生)。
  這群「八○後」的,除了接受過高等教育,又多是獨生子女,受到家庭寵愛,心理程度也會比其他年齡層的人晚熟,再加上生活和工作壓力,讓他們產生對婚姻的恐懼感。同時,收入是否穩定,也是恐婚族考量是否要步入禮堂的另一個因素。調查中發現,收入穩定(七十三.二%)位居結婚條件的榜首。這句話明白說明:沒錢想結婚,免談。
  不管是恐婚、「緣分未到」或堅持原則,該結婚,卻沒結婚,確實急煞了一群想抱孫子的爹娘。在北京,每到週末假日的大型公園,總會看到熱鬧的「爹娘代相親」景象。數以百計年過半百、鬢髮灰灰的老人家,手上總會拿著牌子。牌子上頭,多寫上兒子或女兒的基本資料,從年齡到多少家產,項目琳瑯滿目。這些老爺爺、老媽媽無非是希望,能夠為孩子們尋到一份好姻緣。
  來自河北石家莊的六十歲王老太太,就是其中一個「代女出征」的老媽媽。她說,她幫女兒找相親機會,已經找了快一年。「我女兒長得清秀、漂亮,工作職業也不差,之前追求她的男士也不少。但她就是太驕,賺錢輸她的看不上。原以為還可以再選選挑挑,沒想到,一晃眼,她都三十二歲了。」話一說完,王老太太決定「跳槽」另一個公園,繼續再戰。
  經濟問題,也是剩女、剩男開始氾濫的主因之一。尤其,結婚成本的提高,造成不少男女對婚姻裹足不前的阻礙。中國國際婚博會結婚產業調查統計中心主任廖俊國告訴「二十一世紀經濟導報」,○六年,北京結婚平均費用需要十五萬人民幣。這個數字,在去年漲到十七萬左右。上海更慘:二十萬(近一百萬台幣)。這個驚人的數目,還僅僅是請客、拍婚紗的花費。若還要再算上買房子,沒有上百萬人民幣,和靠父母的資助,結婚這檔事兒,根本是天方夜譚。據統計,在北京,約有九成的新人,得靠父母幫助,才能踏上紅毯的另一端。
  因此,剩女除了在茫茫的「男人大海」中,找到跟恐龍一樣幾乎絕種的、年齡地位比她們高的「單身新好男人」外,還要誠心保佑,對象爹娘的銀行存款數,最好要拖著很多的「零」。
  在無奈及自怨自艾之餘,為因應剩女和剩男的新社會現象,中國不少城市開始出現「全民情聖」產業,帶動新一波的「戀愛經濟學」。北京一些戀愛媒合公司,為讓京城的一些未婚,甚至未曾和戀愛沾上邊的孤男寡女甩掉「剩男剩女」的封號,特地推出針對他們需求的戀愛培訓班,希望把這群「愛情白癡」,從孤獨中解放出來,拋棄單身。
  果然,「對愛飢渴」的市場潛力相當豐沛,報名者的數量,讓這種「全民情聖」的課程,十分火熱。培訓班為保證上課品質,甚至還「以價制量」:一堂課三百人民幣(近一千五百台幣)。
  對於這樣的愛情培訓班,很多網友表示很想一試:「一直忙著唸書、工作,沒有時間去想感情的事情,現在都三十多歲了,本以為感情就是那麼回事,找了很久也相了幾次親,每次都很尷尬不知道怎麼談,自然成不了」。有網友就自我告解:戀愛這玩意兒,確實需要技巧。但也有些網友則高舉「緣分旗」強調,「感情靠的是緣分,怎麼可以用技巧來談戀愛呢?」有的還認為,這是在「褻瀆」美麗的感情。
  剩女期待美好的婚姻,但也有不少女人卻樂於當「假剩女」。在深圳工作的二十九歲曉婷,半年前才剛告別單身生涯。對於婚姻生活,她語氣帶點落寞地說,結婚後,異性朋友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了。以前一耍小任性,身邊的男生,就會遞「無條件降書」。但結婚後,這種「特權」早已消失。
  曉婷說:「單身時,你可以抱怨工作煩人、客戶討厭。總會有個憐香惜玉的人,過來安撫;就算你發脾氣了,那也不過是單身女人的特權,即使有點無理取鬧也被認為是理所當然」。「但結婚後,再抱怨這些,只會讓人覺得你眼光有問題,怎麼選了個無能老公,讓你一個人在外邊死扛?再說,這也是你自找的」,曉婷開始懷念起「窈窕淑女」的生活。
  最後,她決定拔掉結婚戒指,當「隱婚族」。
  隱婚族,又被稱作「偽單身」。他們的年齡大多集中在二十五歲至三十五歲間,其中又以女性居多。
  「得到了一棵樹,卻可能喪失整片森林」,對比已婚者,單身始終會帶來一些優勢。有更多的自由,交友機會多,選擇機會多。所以,他們只辦理結婚證,藉由法律管道,認證自己的婚姻。再者,隱瞞婚姻現實,還能讓自己的社交生活變得更簡單。一旦有別人送來婚禮請柬,自己不去參加,也不會遭到什麼埋怨。「我結婚時,沒有收大家的禮金;現在別人結婚,我就不用送給別人禮金」,曉婷又點出當隱婚族的另一項好處:節省開支。
  有趣地,「假剩女」當隱婚族,還有另一更正當的理由:工作便利。
  因為,中國大陸不少公司企業多喜歡以「未婚」聘用員工的前提條件。這與大陸的公司主管認為,年輕人幹勁十足,但一旦有了婚姻的拖累,「工作能力就會下降」。不少隱婚族抱怨,正是這種想法,讓不少人選擇了隱婚。
  「白領女性一旦結婚,主管就會擔心,她們會懷孕生子、牽累工作。這逼著我們,只能隱著算了」,另一個來自山東濟南的隱婚族小玉,說出最實際的問題。
  為此,她們寧可披著「偽單身」的盔甲,小心翼翼地保護著自己的工作,防範被高層主管打入冷宮。
  在一份大陸媒體所做的調查中,關於隱婚的原因排名的前兩項「為保住飯碗,求得事業更好的發展」、「社交恐慌,害怕被排擠在社交圈之外」,都是來自於職場生活。
  似乎,在中國大陸的社會中,某種程度上,工作和婚姻,有著一種「魚和熊掌」的詭異關係。在職場上叱吒風雲的「正港剩女」,尚未有機會體驗這一點。

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相關子法修正,保障大陸配偶權益 文∕吳怡靜

交流雜誌
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相關子法修正,保障大陸配偶權益 文∕吳怡靜

  「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修正案,已於本(九十八)年六月九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並於本年八月十四日施行。修正重點包括全面放寬大陸配偶的工作權、縮短大陸配偶取得身分證的時間為六年、取消大陸配偶繼承在台灣地區遺產新台幣二百萬元的限制,以及增訂移民署在強制大陸配偶出境前,得召開審查會,並給予當事人陳述意見的機會。因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為具體落實修正條例之運作,以保障具合法婚姻之大陸配偶權益,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已配合修正「大陸地區人民進入台灣地區許可辦法」及「大陸地區人民在台灣地區依親居留長期居留或定居許可辦法」 。

大陸地區人民進入台灣地區許可辦法修正重點
  大陸配偶取得台灣地區身分證之時間已由八年縮短為六年,因此,配合取消結婚團聚滿二年始得申請依親居留之規定。即大陸配偶經團聚許可入境後,立即可申請依親居留,四年後可申請長期居留,在台長期居留滿二年,可申請定居。大陸配偶在台依親居留不再限定數額,長期居留則每年限額一萬五千人,但對於因本次修法身分轉換取得長期居留資格者數額亦不限。
  基於人道考量,放寬大陸配偶在團聚期間懷孕七個月以上或生產、流產二個月內、依親居留及長期居留者,大陸地區之父母親可來台探親。另基於親子團聚權之考量,增列大陸配偶在台依親居留、長期居留期間,其大陸之未成年親生子女可來台探親。若親生子女年齡在十四歲以下者,或首次來台在十四歲以下者,可來台探親六個月,停留期滿可辦理延期六個月。

大陸地區人民在台依親、長期居留或定居許可辦法修正重點
  放寬大陸配偶在台依親居留、長期居留期間,若依親對象亡故,或受家暴經判決離婚,且在台有未成年子女者,可繼續在台居留,不撤銷或廢止許可。對於九十三年三月一日後曾在台依親居留,因配偶亡故被廢止許可證返回大陸者,可再重新申請來台依親居留。
  對於在台配偶收養大陸配偶未滿十八歲之親生子女;及大陸配偶在長期居留或定居階段,其大陸之親生子女首次來台探親在十四歲以下者,在台停留連續滿四年,且每年停留期間滿一百八十三天者,其大陸親生子女可申請在台長期居留。
  本次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相關子法的修訂,其目的是為了保障大陸配偶在台權利,並促使社會大眾能以正確健康之態度看待大陸配偶,故基於「大陸配偶乃家庭經濟支柱的角色」與人權保障的角度,來調整修正相關法令,期能真正落實保障大陸配偶的基本生活權益,讓兩岸婚姻可以更加幸福美滿。

<經濟人語>:簽署ECFA我們準備好了嗎(杜震華)

<經濟人語>:簽署ECFA我們準備好了嗎(杜震華)

2009年11月16日蘋果日報

兩岸簽署ECFA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有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而且即將上桌談判,毫無猶豫、遲疑的時間。這種在時勢逼迫下不得不面對貿易協定的窘境,是令人忐忑不安的。奈何,台灣已虛擲十年光陰,只有倉卒上路了!
如果在貿易協定的簽署上要準備就緒的話,至少要做到幾件事情:其一,是要教育民眾和官員,讓他們充分了解「自由貿易」是對所有參與者有利的事。其二,是要對現有全球的自由貿易協定內涵和趨勢都有充分的理解,以做出最有利的規劃。其三,是要對簽署協定擬定適當策略,才能按部就班地逐步推動。其四,對於貿易協定帶來的產業衝擊要有周詳計劃來加以因應。其五,是要對官方的諮商代表,施加完整的談判訓練。

就教育官民而言,台灣除了在為加入世貿組織,貿易大門必須開放時,曾經告訴民眾必須要和其他國家「公平貿易」以外,幾乎從未努力告訴民眾:自由貿易是對台灣有利的;透過產業調整,專業發展具有「相對優勢」的產業,將帶來更快的經濟成長。而且,彼此開放貿易對台灣這樣的「小型開放經濟」一定會帶來相對更大的獲利。由於理解不足,遇到貿易談判時,官員和民眾都缺乏信心,甚至容易受到煽動!
其次,自由貿易協定雖不是陽光底下的新東西,但卻是在90年代後才大行其道的;其範圍和內涵和傳統的協定有極大差異,國內對它的理解和研究遠遠不足,乃至於新政府上台後要推動簽署CECA或ECFA時,才發現國內的「專家」也大多「專而不精」,和對岸官方擁有五百人以上的智庫相互對照之下,可說是瞠乎其後。

國內談判專家太嫩

再次,就現有的協定看來,對岸對簽署貿易協定一事,有相當高明的規劃,充分顯示出「先易後難、由近到遠」的穩健。我方除了和對岸簽署是基於經濟需要以外,其他的簽署目標(如美、日)可說是高度政治性--「不按經濟規律辦事」的結果,極可能「吃緊弄破碗」,弄得一身腥之後還修不到貿易協定的正果!
接著,貿易協定涉及萬種產品和千種服務,每一項都必須進行深入的成本、價格調查分析,才能判定如何進行自由化和市場開放。我們竟然便宜行事,憑藉著看似複雜,其實過於簡略的「可計算一般均衡分析模型」,就去進行談判諮商,除了唬唬不明就裡的行外人外,只會讓行內人冷汗直流!
對於第四點,從推動ECFA迄今半年以上,還沒看到官方提出清楚而令人安心的產業輔導方案,除了反對勢力繼續炒作,支持者也不知如何解圍;行政效率低落可見一斑。
而就第五點而言,我國財經官員不僅在ECFA的談判中要面對身經百戰的北京對手,未來繼續和其他國家談判時也是要面臨經驗豐富的談判高手,而我們負責談判的人員往往是涉世未深、經驗有限的年輕人,能否勝任令人擔憂。
ECFA談判即將上場,我們不禁要問:簽署ECFA,我們準備好了嗎?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歐胡會「中美聯合聲明」全文

歐胡會「中美聯合聲明」全文 【16:55】

〔中央社〕中國和美國今天發表「中美聯合聲明」,其中強調雙方進一步加強宏觀經濟政策的溝通與訊息交流;雙方將採取前瞻性的貨幣政策,並適當關注貨幣政策對國際經濟的影響。

以下為新華社所發「中美聯合聲明」全文:

2009年11月17日,北京

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邀請,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於2009年11月15日至18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兩國元首就中美關係和其他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坦誠的會談,成果豐富。雙方積極評價中美建交30年來兩國關係取得的巨大發展,並就推進新時期中美關係發展達成一致。歐巴馬總統將分別與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舉行會見。歐巴馬總統還與中國青年人進行了交流並回答他們的提問。

一、中美關係 雙方認為,兩國領導人保持密切交往對確保中美關係長期健康穩定發展至關重要。雙方認為兩國元首今年以來的三次會晤和兩國其他重要雙邊交往加強了兩國關係。歐巴馬總統邀請胡錦濤主席於明年訪問美國,胡主席愉快地接受了邀請。兩國領導人將繼續通過互訪、會晤、通話、書信等方式保持密切溝通。

雙方高度評價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的重要作用,認為對話為兩國增進理解、擴大共識、減少分歧、尋求對共同問題的解決辦法提供了獨特的平台。雙方認為今年7月在華盛頓舉行的首輪對話成果豐碩,同意切實履行雙方在首輪對話中所作承諾並將於2010年夏天在北京舉行第2輪對話。雙方同意繼續利用高層領導人的直接聯繫渠道就重大敏感問題保持及時溝通,將兩國外長年度互訪機制化,並鼓勵兩國其他部門高級官員經常互訪。

雙方積極評價中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徐才厚上將今年10月訪美成果,表示將採取具體措施推進兩軍關係未來持續、可靠地向前發展。雙方將共同做好201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上將訪美和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克爾•馬倫上將訪華有關準備工作,積極落實兩軍已商定的各項交流與合作計劃,包括提高兩軍交往的級別和頻率。上述措施旨在加強雙方開展務實合作的能力,增進對彼此意圖和國際安全環境的理解。

雙方同意在平等互利基礎上深化反恐磋商與合作,加強執法合作。雙方同意以對等的方式及時就執法事務交換證據和情報。雙方將就共同關心的案件開展聯合調查,並為對方提供調查協助。雙方將加強在刑事調查方面的合作,深化在打擊貪汙、禁毒和前體化學品控制、打擊非法移民活動方面的合作,加強在打擊跨國犯罪和犯罪集團以及反洗錢和包括打擊製造偽鈔、追討非法資金在內的反恐融資領域的共同努力,並打擊走私和販賣人口。

美方重申支持中國上海舉辦2010年世博會。

雙方積極評價「中美科技合作協定」簽署30年來兩國科技合作與交流取得的豐碩成果,同意通過中美科技合作聯委會進一步提升兩國在科技創新領域交流與合作的水準。

雙方期待本著透明、對等和互利原則,就航天科學合作加強討論並在載人航天飛行和航天探索方面開啟對話。雙方歡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長和中方相應官員在2010年實現互訪。

雙方同意加強民用航空領域合作,確認願擴大「中國民用航空局與美國聯邦航空局民航技術合作協議備忘錄」。

雙方歡迎兩國公共和私營機構在高速鐵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進行合作。

雙方承諾將落實最近簽署的「中美兩國農業部關於農業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雙方同意就衛生健康領域進一步開展聯合研究,包括幹細胞聯合研究等。雙方將深化在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的合作,包括H1N1新型流感的預防、監控、報告和控制以及禽流感、愛滋病毒及愛滋病、肺結核、瘧疾。雙方還將加強在食品安全和產品品質方面的合作。

雙方強調各國及各國人民都有權選擇自身發展道路。各國應相互尊重對方對於發展模式的選擇。雙方都認識到,中國與美國在人權領域存在分歧。雙方本著平等和相互尊重的精神處理有關分歧,並按照國際人權文書促進和保護人權,決定於2010年2月底前在華盛頓舉行下一輪中美人權對話。雙方認為在法律領域促進合作並就法治問題交流符合兩國人民和政府的利益和需要。雙方決定儘早舉行中美法律專家對話。

雙方認為,人文交流對促進更加緊密的中美關係具有重要作用。為促進人文交流,雙方原則同意建立一個新的雙邊機制。雙方高興地看到近年來在彼此國家留學的人數不斷增加。目前在美國的中國留學人員已接近10萬人,美方將接受更多中國留學人員赴美學習並為中國留學人員赴美提供簽證便利。美國在華留學人員約有2萬名。美方將啟動一個鼓勵更多美國人來華留學的新倡議,今後4年向中國派遣10萬名留學人員。中方歡迎美方上述決定。雙方同意加緊商談並於2010年續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文化協定2010至2012年執行計劃」,並適時在美合作舉辦第2屆「中美文化論壇」。

二、建立和深化雙邊戰略互信 雙方認為,21世紀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不斷加深,對和平、發展與合作的需求增強。中美在事關全球穩定與繁榮的眾多重大問題上,擁有更加廣泛的合作基礎,肩負更加重要的共同責任。兩國應進一步加強協調與合作,共同應對挑戰,為促進世界和平、安全、繁榮而努力。

雙方認為,培育和深化雙邊戰略互信對新時期中美關係發展至關重要。在雙方討論中,中方表示,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致力於推動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美方重申,美方歡迎一個強大、繁榮、成功、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中國。美方表示,美國致力於與其他國家共同努力應對所面臨的最困難的國際問題。中方表示,歡迎美國作為一個亞太國家為本地區和平、穩定與繁榮作出努力。

雙方重申致力於建設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係,並將採取切實行動穩步建立應對共同挑戰的夥伴關係。

雙方強調台灣問題在中美關係中的重要性。中方強調,台灣問題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希望美方信守有關承諾,理解和支持中方在此問題上的立場。美方表示奉行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中美3個聯合公報的原則。美方歡迎台灣海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期待兩岸加強經濟、政治及其他領域的對話與互動,建立更加積極、穩定的關係。

雙方重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一根本原則是指導中美關係的中美3個聯合公報的核心。雙方均不支持任何勢力破壞這一原則的任何行動。雙方一致認為,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對確保中美關係穩定發展極端重要。

雙方認為,中美兩國在共同應對全球挑戰方面開展合作,有助於促進世界繁榮與安全。雙方重申1998年6月27日作出的關於不把各自控制下的戰略核武器瞄準對方的承諾。雙方認為,兩國在推動和平利用外空方面擁有共同利益,雙方同意採取步驟加強外空安全。雙方同意通過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兩軍交往等渠道就具有戰略重要性的問題進行討論。

雙方同意通過現有磋商和對話渠道,根據國際法準則,在相互尊重管轄權和利益的基礎上妥善處理軍事安全和海上安全問題。

三、經濟合作和全球復甦 雙方決心共同努力,推動全球經濟實現更加可持續和平衡的增長。為此,雙方注意到彼此強有力和及時的政策措施有助於遏制全球產出下降和穩定金融市場。雙方同意延續現有舉措以確保強健、可持續的全球經濟復甦和金融體係。雙方重申將繼續在宏觀經濟政策領域加強對話與合作。雙方承諾履行在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20國集團峰會和在新加坡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中作出的所有承諾。

雙方積極評價20國集團3次金融峰會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願與20國集團其他成員一道努力提高作為國際經濟合作主要論壇的20國集團的效力。雙方同意共同努力,包括通過合作推動20國集團的「相互評估進程」,推動20國集團「為了實現強有力、可持續、平衡增長框架」取得成功。雙方歡迎20國集團近期達成的共識,即確保國際金融機構享有充分資源,改革其治理機制以提高國際金融機構的可信性、合法性和有效性。雙方強調應及早落實國際金融機構份額和投票權量化改革目標,按照匹茲堡峰會領導人聲明增加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這些機構中的發言權和代表性。雙方同意共同加強這些國際金融機構的能力,以防範和應對未來的危機。

雙方將進一步加強宏觀經濟政策的溝通與信息交流,共同努力採取調整國內需求和相關價格的政策,促進更加可持續和平衡的貿易與增長。中方將繼續落實政策,調整經濟結構,提高家庭收入,擴大內需,增加消費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改革社會保障體系。美國將採取措施提高國內儲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推動可持續的、非通貨膨脹式的增長。為此,美方致力於將聯邦預算赤字降到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水準並採取措施鼓勵私人儲蓄。雙方將採取前瞻性的貨幣政策,並適當關注貨幣政策對國際經濟的影響。

雙方認識到開放貿易和投資對本國經濟和全球經濟的重要性,並致力於共同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雙方同意本著建設性、合作性和互利性的態度,積極解決雙邊貿易和投資爭端。雙方將加快「雙邊投資協定」談判。雙方承諾推動「多哈發展回合」在2010年達成一個積極、富有雄心、平衡的最終成果。

雙方積極評價第20屆中美商貿聯委會會議成果。雙方重申在會議中所作承諾並期待其得到全面落實。

四、地區及全球性挑戰 雙方認識到,在當前國際形勢發生複雜深刻變化的情況下,中美在合作應對地區和全球安全挑戰方面擁有共同責任。雙方強調中美在亞太地區擁有廣泛共同利益,支持構建和完善開放、包容、共贏的地區合作框架。雙方將努力推動亞太經合組織在促進地區貿易投資自由化和經濟技術合作以及東盟地區論壇在促進地區安全合作方面發揮更有效作用。

雙方認為遵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國際原子能機構相關規定以及實施聯合國安理會所有相關決議對兩國合作阻止核武器擴散的努力取得成功至關重要。兩國元首憶及2009年9月24日出席聯合國安理會核不擴散與核裁軍峰會,表示歡迎峰會成果並堅決支持聯合國安理會1887號決議。

雙方重申繼續推動6方會談進程並落實2005年「9•19」共同聲明的重要性,包括朝鮮半島無核化、關係正常化及在東北亞地區建立永久和平機制。雙方表示,願與有關各方共同努力,通過協商對話,全面實現6方會談宗旨和總體目標。中方對美朝開始高級別接觸表示歡迎。雙方希望6方會談多邊機制早日重啟。

雙方關切地注意到伊朗核問題的最新動向。雙方同意,伊朗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擁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同時伊朗也應履行該條約規定的相應國際義務。6國與伊朗於10月1日在日內瓦舉行的會晤對解決國際社會對伊朗核項目的關切是一個有希望的開端,雙方對此表示歡迎,並表示願儘快繼續此類接觸。雙方強調應全力採取建立信任措施,呼籲伊朗對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的提議作出積極反應。雙方重申大力支持通過談判尋求全面、長期解決伊核問題的辦法,呼籲伊朗繼續與6國進行建設性接觸,並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全面合作,以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雙方歡迎一切有助於南亞和平、穩定、發展的努力,支持阿富汗、巴基斯坦為打擊恐怖主義、維護國內穩定、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的努力,支持印度和巴基斯坦改善和發展關係。雙方願就南亞問題加強溝通、對話與合作,共同促進南亞和平、穩定和發展。

雙方強調致力於最終實現無核武器世界。雙方重申反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將共同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雙方同意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礎上加強防擴散領域的合作。雙方將共同努力確保2010年「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審議大會取得成功。雙方致力於儘早批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並將共同努力推動該條約早日生效。雙方支持日內瓦裁談會儘早啟動「禁止生產核武器用裂變材料條約」談判,願加強在核安全和打擊核恐怖主義領域的溝通與合作。中方重視美方有關於2010年4月舉行核安全峰會的倡議,將積極參加峰會籌備進程。

雙方還討論了聯合國維和行動對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重要性。

雙方同意就發展問題加強對話,探討雙方就此開展協調與合作的領域,並確保兩國有關努力有利於取得可持續成果。

五、氣候變化、能源與環境

雙方就氣候變化問題進行了建設性和富有成效的對話。雙方強調氣候變化是我們時代的重大挑戰之一。雙方認為應對這一挑戰需要強有力的回應,國際合作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雙方相信,應對氣候變化應該尊重發展中國家把經濟和社會發展作為優先事項,並相信向低碳經濟轉型是促進所有國家經濟持續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機會。

關於即將召開的哥本哈根會議,雙方同意,依據「巴厘行動計劃」積極促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全面、有效和可持續實施具有重要意義。雙方決心根據各自國情採取重要減緩行動,並認識到兩國在促成加強世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的可持續成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雙方決心支持這些承諾。

在此背景下,雙方致力於在哥本哈根會議達成最終的法律協議,同時相信,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和各自能力的基礎上,達成的成果應包括發達國家的減排目標和發展中國家的國內適當減緩行動。該項成果也應實質性地增加給發展中國家的資金幫助,促進技術開發、推廣和轉讓,尤其應該注意最貧窮國家和最脆弱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的需要,促進保護和增強森林作用的措施,並在執行減緩措施以及提供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方面保持充分的透明度。

雙方將共同並與其他國家一道在未來幾週內為哥本哈根會議的成功而努力。

雙方一致認為,向綠色經濟、低碳經濟轉型十分關鍵,未來數年清潔能源產業將為兩國民眾提供大量機會,歡迎在今年7月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期間宣佈並於奧巴馬總統訪華期間正式簽署的「中美關於加強氣候變化、能源和環境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基礎上,雙方為推進氣候變化、能源和環境的政策對話和務實合作採取重要步驟。

雙方認識到「能源和環境合作10年框架」的重要性,並致力於加強清潔的大氣、水、交通、電力和資源保護領域的合作。根據在10年合作框架下新制訂的中美能效行動計劃,中美兩國將通過技術合作、示範和政策交流,共同努力以成本效益高的方式提高工業、建築和消費品領域的能效。注意到兩國在能效領域的巨大投資,雙方強調,通過能源節約將帶來創造就業和促進經濟增長的大量機遇。

雙方歡迎「中國科技部、國家能源局與美國能源部關於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合作議定書」的簽署。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將為兩國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從事清潔能源聯合研發提供便利,併為兩國研究人員提供交流平台。雙方同意在未來5年對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投入至少1.5億美元,兩國各出資一半。中心在兩國各設1總部。優先研究課題將包括建築能效、清潔煤(包括碳捕集與封存)及清潔汽車。

雙方歡迎啟動中美電動汽車倡議,使兩國在未來數年有幾百萬輛電動汽車投入使用。基於中美兩國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巨大投資,兩國政府宣佈在10幾個城市開展聯合示範項目,並努力開發共同的技術標準以推動此產業規模快速增長。雙方一致認為兩國對清潔汽車的快速利用擁有很大的共同利益。

雙方非常歡迎兩國在發展21世紀煤炭技術方面的努力。雙方同意促進大規模碳捕集與封存示範項目方面的合作,並就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的開發、利用、推廣和轉讓立即開展工作。雙方歡迎中美兩國企業、大學和研究機構最近就碳捕集與封存、煤炭高效利用技術開展合作達成的協議。

雙方歡迎「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美國環境保護局關於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合作備忘錄」的簽署。

雙方歡迎中美可再生能源夥伴關係的啟動。通過該夥伴關係,兩國將就大規模利用風能、太陽能、先進生物燃料和現代電網制定路線,在設計和執行實現這一遠景所需的政策和技術手段方面進行合作。鑒於兩國相加市場規模巨大,中美可再生能源的加速利用將在全球範圍內極大降低這些技術的成本。

雙方歡迎建立中美能源合作項目——一種政府和產業間的夥伴關係,旨在加強能源安全和應對氣候變化。該項目將利用私營部門資源和專長,加快清潔能源技術的應用。

雙方對近期舉辦的第4屆中美能源政策對話和第9屆中美石油和天然氣產業論壇表示讚許,並對加速中國非常規天然氣資源發展的中美頁岩氣合作倡議的啟動表示歡迎。該倡議旨在利用美國近期的經驗,以提高中美兩國能源安全,幫助中國向低碳經濟轉型。

雙方同意促進核能和平利用的全球努力,並歡迎近期舉行的全球核能夥伴關係第3次執行委員會會議,以及該夥伴關係尋求方法強化民用核能合作的國際框架的承諾。雙方同意互相協商,以便尋找包括保障燃料供應和全程核燃料管理的辦法,從而使各國在核擴散風險最小化的同時,能夠和平利用核能。(完)

In Full: U.S.-China Joint Statement

November 17, 2009 12:29 AM

In Full: U.S.-China Joint Statement

Posted by Brian Montopoli

Following President Obama's meeting with Chinese President Hu Jintao, the White House released a joint statemen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bilateral strategic trust," economic cooperation, regional and global challenges and climate change. Read it below.


At the invitation of President Hu Jintao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esident Barack Obama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s paying a state visit to China from November 15–18, 2009. The Presidents held in-depth, productive and candid discussions on U.S.-China relations and other issues of mutual interest. They highlighted the substantial progress in U.S.-China relations over the past 30 year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ties, and they reached agreement to advance 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new era. President Obama will have separate meetings with Wu Bangguo, Chairman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Premier Wen Jiabao. President Obama also spoke with and answered questions from Chinese youth.

I.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greed that regular exchanges between leaders of the two countries are essential to the long-term, sound, and steady growth of U.S.-China relations. The two sides are of the view that the three meetings between the two presidents and other important bilateral exchanges this year have strengthened relations. President Obama invited President Hu to make a visit to the United States next year, and President Hu accepted the invitation with pleasure. Leaders of the two countries will continue to maintain close communication through mutual visits, meetings, telephone conversations and correspondence.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poke highly of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U.S.-China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 and recognized that the Dialogue offers a unique forum to promote understanding, expand common ground, reduce differences, and develop solutions to common problems. Both sides believed that the first round of the Dialogue held in Washington, D.C., in July this year was a fruitful one and agreed to honor in good faith the commitments made and hold the second round in Beijing in the summer of 2010. The two sides agreed that they will continue to use the direct communication links among senior leaders to maintain timely communication on major and sensitive issues, institutionalize the annual exchange of visits by the two foreign ministers and encourage senior officials of other departments of the two countries to exchange visits on a regular basi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commended the outcomes of the visit to the United States by General Xu Caihou, Vice Chairman of the Chines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in October this year, and stated that they will take concrete steps to advance sustained and reliable military-to-military relations in the future. The two sides will prepare for the visit to the United States by General Chen Bingde, Chief of the General Staff of China’s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and the visits to China by Robert Gates, the U.S. Secretary of Defense, and Admiral Michael Mullen, Chairman of the U.S. Joint Chiefs of Staff. The two sides will actively implement various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programs agreed between the two militaries, including by increasing the level and frequency of exchanges. The goal of these efforts is to improve their capabilities for practical cooperation and foster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each other’s intentions and of th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environment.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greed to deepen counter-terrorism consultation and cooperation on an equal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basis and to strengthen law-enforcement cooperation. They agreed to exchange evidence and intelligence on law enforcement issues in a timely and reciprocal manner. The two countries will undertake joint investigations and provide investigative assistance on cases of mutual interest.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will strengthen cooperation on criminal investigations and deepen collaboration in combating embezzlement as well as in counter-narcotics and pre-cursor chemical control and in combating unlawful migration. They also will boost joint efforts to combat transnational crime and criminal organizations as well as money laundering and the financing of terrorism including counterfeiting and recovery of illicit funds. They will work to combat smuggling and human trafficking.

The United States reaffirmed its support for Expo 2010 Shanghai.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pplauded the rich achievement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over the past 30 years since the signing of the
U.S.-China Agreement on Cooper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greed to further upgrade the level of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rough the U.S.-China Joint Commission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look forward to expanding discussions on space science cooperation and starting a dialogue on human space flight and space exploration,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parency, reciprocity and mutual benefit. Both sides welcome reciprocal visits of the NASA Administrator and the appropriate Chinese counterpart in 2010.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greed to strengthen their cooperation on civil aviation, and confirmed their intent to expand the
Memorandum of Agreement for Technical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Civil Aviation between the 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CAAC). The two sides welcomed cooperation by public and private bo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speed railway infrastructure.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undertook to implement the newly signed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Cooperation in Agriculture and Related Fields.

The two countries agreed to collaborate further in joint research in the health sector including on stem cells. They will deepen cooperation on global public health issues, including Influenza A (H1N1) prevention, surveillance, reporting and control, and on avian influenza, HIV/AIDS, tuberculosis, and malaria. They will also enhance cooperation on food and product safety and quality.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underlined that each country and its people have the right to choose their own path, and all countries should respect each other’s choice of a development model. Both sides recognize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have differences on the issue of human rights. Addressing these differences in the spirit of equality and mutual respect, as well as promoting and protecting human rights consistent with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instruments, the two sides agreed to hold the next round of the official human rights dialogue in Washington D.C. by the end of February 2010.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greed that promoting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law and exchanges on the rule of law serves the interests and needs of the citizens and governments of both countrie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decided to convene the U.S.-China Legal Experts Dialogue at an early date.

The two countries noted the importance of people-to-people and cultural exchanges in fostering closer U.S.-China bilateral relations and therefore agreed in principle to establish a new bilateral mechanism to facilitate these exchanges. The two sides are pleased to note the continued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tudents studying in each other’s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Nearly 100,000 Chinese are now study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S. side will receive more Chinese students and facilitate visa issuance for them. The United States has approximately 20,000 students i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seeks to encourage more Americans to study in China by launching a new initiative to send 100,000 students to China over the coming four years. China welcomed this decision by the United States. The two sides agreed to expedite negotiations to renew in 2010 the
Implementing Accord for Cultural Exchange for the Period Through 2010-2012 under the Cultural Agreement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greed to jointly hold the Second U.S.-China Cultural Forum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an appropriate time.

II. Building and Deepening Bilateral Strategic Trust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re of the view that in the 21st century, global challenges are growing, countries are more interdependent, and the need for peace,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is increasi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have an increasingly broad base of cooperation and shar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common responsibilities on many major issues concerning global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 The two countries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work together to tackle challenges, and promote world peace, security and prosperity.

The two countries believe that to nurture and deepen bilateral strategic trust is essential to U.S.-China relations in the new era. During their discussions, the Chinese side said that it resolutely follows the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a win-win strategy of opening-up, and is committed to promoting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world of enduring peace and common prosperity. The United States reiterated that it welcomes a strong, prosperous and successful China that plays a greater role in world affairs. The United States stated that it is committed to working with other countries in addressing the most difficult international problems they face. China welcomes the United States as an Asia-Pacific nation that contributes to peace,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 in the region. The two sides reiterated that they are committed to building a positive, cooperative and comprehensive U.S.-China relation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 and will take concrete actions to steadily build a partnership to address common challenge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underscor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Taiwan issue in U.S.-China relations. China emphasized that the Taiwan issue concerns China’s sovereignty and territorial integrity, and expressed the hope that the United States will honor its relevant commitments and appreciate and support the Chinese side’s position on this issue. The United States stated that it follows its one China policy and abides by the principles of the three U.S.-China joint communiqués. The United States welcomes the peaceful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nd looks forward to efforts by both sides to increase dialogues and interactions in economic, political, and other fields, and develop more positive and stable cross-Strait relations.

The two countries reiterated that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respect for each other’s sovereignty and territorial integrity is at the core of the three U.S.-China joint communiqués which guide U.S.-China relations. Neither side supports any attempts by any force to undermine this principle. The two sides agreed that respecting each other’s core interests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ensure steady progress in U.S.-China relation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believe that bilateral cooperation on common global challenges will contribute to a more prosperous and secure world. They reaffirmed their commitment made on 27 June 1998 not to target at each other the strategic nuclear weapons under their respective control. The two sides believed that the two countries have common interests in promoting the peaceful use of outer space and agree to take steps to enhance security in outer space. The two sides agreed to discuss issue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through such channels as the U.S.-China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 and military-to-military exchange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greed to handle through existing channels of consultations and dialogue military security and maritime issues in keeping with norms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on the basis of respecting each other’s jurisdiction and interests.

III.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Global Recovery

The two sides are determined to work together to achieve more sustainable and balanced global economic growth. To that end, the two sides noted that their forceful and timely policy responses helped stem the decline in global output and stabilized financial markets. The two sides agreed to sustain measures to ensure a strong and durable global economic recovery and financial system. The two sides reiterated that they will continue to strengthen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 on macro-economic policies. The two sides pledge to honor all commitments made at the inaugural meeting of the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 the G-20 summits, and APEC in Singapore.

The two sides commend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three G-20 summits in tackling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committed to work with other members of the G-20 to enhance the G-20’s effectiveness as the premier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The two sides agreed to work together, including through a cooperative process on mutual assessment to make the G-20 Framework for Strong, Sustainable and Balanced Growth a success. The two sides welcomed recent agreements by the G-20 to ensure that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FIs) have sufficient resources and to reform their governance structures in order to improve IFIs credibility, legitimacy and effectiveness. The two sides stressed the need to follow through on the quantified targets for the reform of quota and voting shares of IFIs as soon as possible, increasing the voice and representation of emerging market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se institutions consistent with the Pittsburgh Summit Leaders Statement. They also agreed to work together to strengthen the capacity of these institutions to prevent and respond to future crises.

The two sides will further enhance communication and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regarding macro-economic policy, and work together to pursue policies of adjusting domestic demand and relative prices to lead to more sustainable and balanced trade and growth. China will continue to implement the policies to adjust economic structure, raise household incomes, expand domestic demand to increase contribution of consumption to GDP growth and reform its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e United States will take measures to increase national saving as a share of GDP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non-inflationary growth. To achieve this, the United States is committed to returning the federal budget deficit to a sustainable path and pursuing measures to encourage private saving. Both sides will also pursue forward-looking monetary policies with due regard for the ramifications of those polici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The two sides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open trade and investment to their domestic economies and to the global economy, and are committed to jointly fight protectionism in all its manifestations. The two sides agreed to work proactively to resolve bilateral trade and investment disputes in a constructive, cooperative,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manner. Both sides will expedite negotiation on a 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 The two sides are committed to seeking a positive, ambitious, and balanced conclusion to the Doha Development Agenda in 2010.

The two sides spoke highly of the outcomes of the 20th Meeting of the U.S.-China Joint Commission on Commerce and Trade. The two sides reaffirmed the commitment at this JCCT meeting and look forward to their full implementation.

IV. Regional and Global Challenges

The two sides noted that, at a time when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is undergoing complex and profound change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share a responsibility to cooperatively address regional and global security challenges. The two sides stressed that they share broad common interest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nd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an open and inclusive regional cooperation framework that is beneficial to all. The two sides will work to encourage APEC to play a more effective role in promoting reg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liberalization and economic and technical cooperation and for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to play a more effective role in strengthening reg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

The two sides agreed that respect for the 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IAEA mandates, and implementation of all relevant UN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s are essential for the success of our joint efforts to stem the spread of nuclear weapons. The two presidents recalled their participation at the September 24, 2009, UN Security Council Summit on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and nuclear disarmament. They welcomed the outcome of the Summit and expressed their strong support for UN Security Resolution 1887.

The two sides reaffirme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ing the Six-Party Talks process and implementing the September 19, 2005, Joint Statement, including denuclearization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normalization of relations and establishment of a permanent peace regime in Northeast Asia. The two sides stated that they will work together with other parties concerned to comprehensively achieve the purpose and overall goal of the Six-Party Talks through consultations and dialogues. The Chinese side welcomed the start of high-level contact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DPRK. The two sides expressed the hope that the multilateral mechanism of the Six Party Talks would convene at an early date.

The two sides noted with concern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with regard to the Iranian nuclear issue. The two sides agreed that Iran has the right to peaceful uses of nuclear energy under the NPT and it should fulfill its due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s under that treaty. They welcomed the talks in Geneva on October 1st between the P5+1 and Iran as a promising start towards addressing international concerns about Iran’s nuclear program, and expressed their readiness to continue that engagement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two sides emphasized that all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take confidence building steps and called on Iran to respond positively to the proposal of the IAEA Director General. The two sides reaffirmed their strong support for a comprehensive and long-term solution to the Iranian nuclear issue through negotiations, and called on Iran to engage constructively with the P5+1 and to cooperate fully with the IAEA to facilitate a satisfactory outcome.

The two sides welcomed all efforts conducive to peac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in South Asia. They support the efforts of Afghanistan and Pakistan to fight terrorism, maintain domestic stability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upport the improvement and growth of relations between India and Pakistan. The two sides are ready to 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 on issues related to South Asia and work together to promote peac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in that region.

The two sides underlined their commitment to the eventual realization of a world free of nuclear weapons. They reiterated their opposition to the proliferation of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and will jointly uphold the international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regime. They agreed to enhance non-proliferation cooperation on the basis of mutual respect and equality. They will work together to achieve a successful Review Conference of Parties to the 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in 2010. They committed to pursue ratific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Nuclear-Test-Ban Treaty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will work together for the early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CTBT. They support the launching of negotiations on the Fissile Material Cut-off Treaty at an early date in the Conference on Disarmament, and stand ready to 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nuclear safety and security and in combating nuclear terrorism. China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U.S. initiative to hold a nuclear security summit in April 2010 and will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preparations for the summit.

The two sides also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UN peacekeeping operations in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peace and security.

The two sides agreed to enhance dialogue on development issues to explore areas of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and to ensure that both countries’ efforts are conducive to achieving sustainable outcomes.

V. Climate Change, Energy and Environment

The two sides held a constructive and productive dialogue on the issue of climate change. They underscored that climate change is one of the greatest challenges of our time. The two sides maintain that a vigorous response is necessary and that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s indispensable in responding to this challenge. They are convinced of the need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in a manner that respects the priority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are equally convinced that transitioning to a low-carbon economy is an opportunity to promote continued economic grow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ll countries.

Regarding the upcoming Copenhagen Conference, both sides agree on the importance of actively furthering the full, effective and sustained implement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Bali Action Pl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consistent with their national circumstances, resolve to take significant mitigation actions and recognize the important role that their countries play in promoting a sustainable outcome that will strengthen the world’s ability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The two sides resolve to stand behind these commitments.

In this context both sides believe that, while striving for final legal agreement, an agreed outcome at Copenhagen should,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 and respective capabilities, include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nationally appropriate mitigation action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outcome should also substantially scale up financial assistance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promot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issemination and transfer,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needs of the poorest and most vulnerable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promote steps to preserve and enhance forests, and provide for full transparency with respect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mitigation measures and provision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and capacity building support.

The two sides are committed to working together and with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eeks ahead for a successful outcome at Copenhagen.

The two sides agreed that the transition to a green and low-carbon economy is essential and that the clean energy industry will provide vast opportunities for citizens of both countries in the years ahead and welcomed significant steps forward to advance policy dialogue and practical cooperation on climate change,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building on the U.S.-China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to Enhance Cooperation on Climate Change, Energy and Environment announced at the first round of U.S.-China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 this July and formally signed during the Presidential visit.

The two sides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Ten Year Framework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Cooperation (TYF) and commit 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in promoting clean air, water, transportation, electricity, 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Through a new U.S.-China Energy Efficiency Action Plan under the TY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will work together to achieve cost-effective 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ments in industry, buildings and consumer products through technical cooperation, demonstration and policy exchanges. Noting both countries significant investments in energy efficiency, the two Presidents underscored the enormous opportunities to create jobs and enhance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energy savings.

The two sides welcomed the signing of the
Protocol Between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National Energy Administ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a Clean Energy Research Center. The Center will facilitate joi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n clean energy by teams of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from both countries, as well as serve as clearing house to help researchers in each country, with public and private funding of at least $150 million over five years split evenly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Center will have one headquarters in each country. Priority topics to be addressed will include energy efficiency in buildings, clean coal (including carbon capture and sequestration), and clean vehicles.

The two sides welcomed the launch of a U.S.-China Electric Vehicles Initiative designed to put millions of electric vehicles on the roads of both countries in the years ahead. Building on significant invest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in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he two governments announced a program of joint demonstration projects in more than a dozen cities, along with work to develop common technical standards to facilitate rapid scale-up of the industry. The two sides agreed that their countries share a strong common interest in the rapid deployment of clean vehicles.

The two sides strongly welcomed work in both countries to promote 21st century coal technologies. They agreed to promote cooperation on large-scale carbon capture and sequestration (CCS) demonstration projects and to begin work immediately on the development, deployment, diffusion, and transfer of CCS technology. The two sides welcomed recent agreements between Chinese and U.S. companie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to cooperate on CCS and more efficient coal technologies.

The two sides welcomed the signing of
the Memorandum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of China and to Build Capacity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The two sides welcomed the launch of
The U.S.-China Renewable Energy Partnership. Through this Partnership, the two countries will chart a pathway to wide-scale deployment of wind, solar, advanced bio-fuels, and a modern electric power grid in both countries and cooperate in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policy and technical tools necessary to make that vision possible. Given the combined market size of the two countries, accelerated deploy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cost of these technologies globally.

The two sides welcom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U.S.-China Energy Cooperation Program (ECP), a partner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to enhance energy security and combat climate change. The ECP will leverage private sector resources and expertise to accelerate the deployment of clean energy technology.

The two sides commended the results of the recently-held
Fourth U.S.-China Energy Policy Dialogue and Ninth U.S.-China Oil and Gas Industry Forum and welcomed the launch of a U.S.-China Shale Gas Resource Initiative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unconventional natural gas resources in China. Drawing on recent exper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initiative aims to improve energy security in both countries and help China transition to a low-carbon economy.

The two sides agreed to work together to advance global efforts to promote the peaceful use of nuclear energy. They welcomed the recently-concluded
Third Executive Committee Meeting of the Global Nuclear Energy Partnership, and the commitment of the partnership to explore ways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civil nuclear energy cooperation. They agreed to consult with one another in order to explore such approaches -- including assurance of fuel supply and cradle-to-grave nuclear fuel management so that countries can access peaceful nuclear power while minimizing the risks of proliferation.

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美前駐台代表李潔明過世 享壽81

  • 2009-11-15
  • 中國時報
  • 【劉屏/華盛頓十四日電】
 ▼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李潔明(後)偕夫人(右四)在章孝嚴(左一)陪同下會見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伉儷(右一、二)並合影留念。(本報資料照片)

 ▼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李潔明(後)偕夫人(右四)在章孝嚴(左一)陪同下會見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伉儷(右一、二)並合影留念。(本報資料照片)

 一生與中國事務結下不解之緣的前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長、前美國駐中共大使李潔明(James Lilley)十二日在美國過世,享壽八十一歲。美國國務卿希拉蕊發表聲明表示沉痛哀悼,稱他是「最優秀的外交家之一」。李潔明近幾年受攝護腺癌所苦,日前又告跌倒,遂臥床以至不起。

 李潔明是唯一在兩岸都擔任過美國最高代表的外交官。他生在青島,所以華府「山東同鄉會」的活動,他欣然應邀參加,致詞時自稱「也是李氏宗親會的一員」。

 他在台灣有很多友人,包括海基會故董事長辜振甫、前屏東縣長邱連輝等,並與《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結為至交。去年馬英九總統的就職大典,他雖已不適旅行,仍堅持親赴台北道賀。

 他一向正面看待台灣,當若干美國人以「問題」形容台灣時,他率先反對。影響所及,後來國務卿鮑爾以「成功的故事」形容台灣。

 李潔明在一九八二至八四年擔任AIT台北處長時,趕上美國與中共即將發表限制對台軍售的《八一七公報》。他奉命向蔣經國總統傳達美國的「六項保證」,此一保證至今是美國對台政策的重要綱領。任內另一件大事是協助台灣成功的保住在亞洲開發銀行的會籍。他也在台灣的政治反對力量逐漸興起之際,和當時的副總統李登輝夫婦有趟環島之旅。

 擔任駐北京大使一個月後,趕上「六四」慘案。他後來在回憶錄裡記載了當時解放軍的屠殺行動,包括坦克輾壓、機槍掃射;也記載了中共藉由焚屍以掩蓋真相,以及「中方指示不要向洋人開火」。

 「六四」之後,他在大使館庇護著名的異議人士、物理學家方勵之,前後逾一年。最後兩國達成協議,方勵之夫婦登上美軍運輸機飛往英國。沒想到,方勵之一到英國就在電視上抨擊老布希,令李潔明耿耿於懷。

 李潔明於一九二八年元月十五日生於青島,其父是美孚(Mobile)石油公司駐華行銷代表。他從耶魯大學畢業後,進入中央情報局(CIA)。一九五二年奉派至中情局的台灣工作站,與毛人鳳主持的保密局合作對大陸進行情報作戰。後又在寮國、香港等地工作。美國與中共互設聯絡辦事處後,他擔任中情局北京站站長,後來老布希出任聯絡辦事處主任,兩人合作無間。(兩人也是耶魯前後期校友)。

 他一九七九年從中情局退休,但隨著雷根、老布希當選正副總統,他重回公職。八二至八四年在台北,然後任東亞副助卿,八六年任駐韓大使,八九年至九一在北京,繼而任國防部主管國際安全的助理部長,任上力主出售F-16戰機給台灣,終於在一九九二年九月實現。

 離開公職後,李潔明擔任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院(AEI)」資深研究員,也先後在三所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他在其子傑佛瑞協助下,於二○○三年出版回憶錄,並把此書全球中文版權交給時報出版公司。二年後,此書在美國發行英文版,書名為《China Hands》(中國通)。

 希拉蕊在聲明中指出,李潔明致力構建美國與東亞的關係達數十年之久。「擔任AIT台北處長期間,他促成美國與台灣建立堅強的非官方關係」。希拉蕊說,一星期來,她在亞洲訪問,親眼見到李潔明紮下的根基,也看見李潔明對後進的啟發,「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問題專家」。希拉蕊特別提到,很多人認定在儒家社會裡,女性外交官前景有限,但是李潔明支持並鼓勵她們。「他的正直、忠誠、勤奮,是美國精神與傳統的最佳表率」。

2009年8月19日 星期三

民調/災情重擊 馬劉聲望創新低



八八水災,沖垮人民對於政府的信任。本報民意調查發現,馬英九總統及行政院長劉兆玄的聲望雙雙創下新低,對政府後續救災及重建能力有信心的民眾,只有三成八。

本報趨勢資料顯示,馬英九總統執政後,聲望由就職初期的六成六好評一路下滑至上任兩個月的四成,主政百日時雖回升到四成七,但上任半年時再度跌落至三成七的低點,直到施政周年前才止跌回穩,好評重回五成二。

不過,八八水災再次重創馬英九聲望。這次調查,民眾對於馬擔任總統表現的評價逆轉為五成四不滿意,滿意度二成九,好評較三個月前少了廿三個百分點;即便是泛藍支持者,也有三成九不滿意馬的表現。

民眾對於行政院長劉兆玄的施政評價同樣逆轉,滿意的人從施政周年的四成三降為二成,不滿意的人由三成八增為五成九。

對於馬政府後續救災及災後重建能力的預期,民眾意見相當分歧,四成六民眾沒有信心,僅三成八抱持樂觀態度,一成五無意見。

這次調查於八月十八日晚間進行,成功訪問九百一十九位成年人,另有二百三十二人拒訪;在百分之九十五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在正負三點二個百分點以內。調查是以台灣地區住宅電話為母體作尾數兩位隨機抽樣。

***********************

對馬政府來說,這次八八水災最大的災情就是他的支持率,他最能感受到就是政治災情,而不是人民土地的災情。透過這個民調,可以看得出民眾對於馬的無能已經看破手腳,即使不一定要去罷免他,也早已對他失去信心。

平時沒事就沒事,你可以很自豪自己的清廉不沾鍋,有事的時候就得拿出解決問題的魄力,不是只在那邊檢討兼道歉。將帥無能,累死三軍!這八個字是馬政府的最佳寫照,我想底下一堆官員應該也有這樣的看法才是。

民意如流水,馬先生如果好好做的話,日後還有挽回的機會,只是照目前的態勢來看,我覺得很難啦。其實我這幾天來都好想寫東西批評,一方面沒時間,一方面好多人已經把我的想法講出來,所以貼一下民調給大家看看,民眾的看法就是如此。


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馬先生與胡總書記


感謝聯合報與該報記者李明賢先生提供資訊,讓大眾得以比較胡馬兩人的電報內容。雖然我們也不知道它們真的是電報,還是email或fax?反正是兩個人寫信給對方就是了。也沒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只是國內兩黨總愛對這種事大作文章,或許是因為魔鬼就藏在細節當中,就算這信只是短短的寫點不重要的事情,大家還是選擇當科南或金田一,一定要抓點毛病、講個道理。

我也不想對這事情太說嘴,大家看看三大報的報導應該都很明白。我一直覺得兩岸關係就像談戀愛一樣,甲乙兩人情竇初開,愛苗偷偷滋長,甲方看到乙方當上班上,覺得有機會寫情書給乙方,免得乙方一直掛念甲方到底喜不喜歡、同不同意乙方當班長,所以無論如何都得寫點東西。只是甲方始終都愛面子,加上脾氣硬,所以寫出來的東西絕對不像是情書。

情書裡面好歹放一些暗示性、曖昧的字眼吧!就算寫不出我愛你,幾碼寫幾句我支持你、我很開心、你當班長很適合之類的吧!這些不寫,反而寫一些你當班長,不要忘了要領導大家贏得整潔比賽、秩序比賽、田徑對抗,還要為本班爭光之類云云。哇靠,有這麼道貌岸然的情書,怎麼能讓感情增溫?

乙方親友團看到信,除了那些想要從甲方得到好處的人以外,當然要批評甲方沒情調。你這個甲方,寫信也不顧慮乙方的感受,想要得到乙方的人,卻不想想怎樣才能得到乙方的心,只會高談闊論,連句我愛你也不肯講,甚至也不肯叫乙方一聲班長。

可是乙方對甲方還是顧慮甚多,只好拼命幫甲方說好話,這不是犯賤是什麼?唉呀,不管我是不是班長,我們兩個人還是要好好的,找要我們兩個好好的,大家也都會祝福我們。居然連自己當上班長的事情都給忘了,乙方是不是有點衝昏頭?

2009年7月23日 星期四

[記事] 健康比什麼都重要

我是即將入學的人社領域博士新生,在一個民間單位擔任研究助理約三年,由於職務之便,常常接觸相關學者,資深的、新進的都看了不少。有一些配合度高的,稿子也寫的好或是研究品質不錯的新進學者,在我們基層或是上面主管的眼中都是受歡迎的,也因此常常找來開會或是請他們接案子。


2009年7月22日 星期三

[車車] 日蝕 eclipse

今天早上亞洲地區的人應該都為太陽而瘋狂吧?我們辦公室一早都在瘋日蝕,一個個都跑到窗邊去看太陽,愛好攝影的同事居然還帶了專業的減光鏡套筒來看,也借給大家看,使得我們都能看到清楚而不刺眼的日偏蝕,覺得非常的新鮮有趣,大家都能感受到宇宙的奧妙。

2009年7月21日 星期二

中國電影集結號

昨晚看了集結號這部電影,有點想法想要說說,不算是影評,就只是一些個人想法。在看這部片之前,我對它的認知就是一部以國共內戰為背景的片,所以心態上就先調適了。問題是心態要怎麼調比較好?以我而言,我不是國民黨員,所以看到共軍殺國軍或是國軍殺共軍,我的態度應該是中性的,而且故事的時空背景是在中國大陸,並不在台灣,與我本身關係又更低了,因此應可以用更客觀的態度來看這部片。如此調適,應該是適合的。

國共戰爭從片子一開頭到中間占了一大半篇幅,拍的非常慘烈,死很多人。我認為在場面的營造上有做出它的水準,拍得真不錯。然而在一些細節上還有待改善,例如雙方士兵通常一槍就被打死、被打到的通常是頭部、而且連戴鋼盔都會被打穿、不用怎麼瞄都可以打中、國軍機關槍掃射都打不中共軍、共軍的土製炸藥包威力超強又超準,這些地方雖然瑕不掩瑜,但是的確會造成觀影者犯嘀咕。像我特愛看戰爭片,對於這些小地方,就會比較注意。

片子的後半描述主角追尋自己部隊番號的去向,重點放在內心情境的刻畫,好像又變成另一部電影,感覺有點跳痛,但是又把主角心境拍得頗為深刻。真正讓人感受到老兵對於自己部隊的依賴與歸屬感,或許世界上真的有這樣的軍人存在。但轉念一想,軍人都是服從上級命令的,不論命令是怎樣都必須遵守,就算是要去死也不能違背。就算是戰死的共軍「烈士」,也不過是奉命去打同為中國人的國民革命軍,本質上就是自相殘殺,也沒有什麼道德高點可言。戰爭就是這麼殘酷,軍隊是戰爭的主角,因此軍隊就是殘酷的。

大家都是人,不要再打了吧

2009年7月20日 星期一

[記事] 雜亂的交通與溼熱的天氣

溽暑,這兩個字是這個季節的最佳形容詞,台灣的天氣就是這麼又溼又熱,不吹冷氣就會流汗,白天氣溫可到攝式三十五六度,晚上氣溫還是有三十度,一點也不舒適。夏日炎炎汗黏黏,我終日當個汗味戰士,自己聞了也覺得不好意思,但又莫可奈何。身在亞熱帶地區,海島氣候的夏天比熱帶地區還要悶熱,這是宿命,除非冰河期再臨,不然也能這樣繼續下去。

如果是上班日,我總是騎著摩托車,從土城中央路三段往金城路走,接連城路到中山路、中正路,上到中正橋,再走寧波西街,轉杭州南路,再拐到忠孝東路,整個路程歷時約四十分鐘,看碰到紅綠燈長短或是堵塞道路公車的數量而定。我覺得胃會壞不是沒有道理,每天在路上都很緊張,在上班時間騎車真的像作戰一樣,精神要很集中,否則一不小心就會出事。

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喜歡人口密度低一點的地方,像台中、嘉義、台南、高雄,有發展但是又不會那麼擁擠。當然目前就現實面還不可行,但是總有一天我要改善它,我要有品質的生活。老天應該讓我生在歐洲才對,我總覺得我像個義大利人,精確一點來說,像個義大利鄉下人。雖然我沒有遇過義大利鄉下人到底是怎樣,但是我對於義大利鄉下人的想像,滿足了我對於那種生活的嚮往。

講到這裡突然聯想到菲姐的義大利生活館,我靠,自己也不知所謂了。

義大利北方靠近瑞士那邊是阿爾卑斯山哩

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

昨晚看了變形金剛二

昨天晚上在補習班上錄影帶的課,本來預計會上到九點半,結果才九點十分就看完了,當下心一橫就問老婆要不要去西門町看電影,因為我們想要看變形金剛很久了,只是一直都沒有時間。剛好她隔天休假已經請好了,所以就算看晚一點也沒有關係。既然如此,我們一下課就馬上衝到西門町去了,停好摩托車後,她問我多久沒到西門町了?有幾百年了?我回答有兩百年了,哈哈。

在西門町看電影,最好的選擇應該是國賓,因為他螢幕最大,音響最吵,可惜它只有一個廳,所以都是播最新的片,自然不播快下片的變形金剛囉。另一個選擇是樂聲,這是我年輕時代常光顧的影院,當然總統戲院我小時候也算常去,不過後來都是去樂聲。但樂聲戲院也沒有播,看來是下片的樣子,所以再往後一找,就是日新威秀啦,還好它有播,而且有一般的跟IMAX可以挑。

只是我們到的時候,IMAX的場次已經快開演了,排隊買票跟換餐的人超多,等到我們要買票時只剩下很前面或是很旁邊的位子,如果買這種位子真的找罪受,索性就買十點多的一般場吧!一路上就嚷嚷著要吃爆米花,我本來還很忍耐,因為這麼晚還吃東西負擔很大,但是看電影不吃點爆米花感覺又很怪,那就豁出去吃吧!

之前有聽某個外籍老師說這部片的特效太OVER,因此評價不是很好,所以我在看片之前,其實心裡有點不安,因為怕浪費了錢。不過在電影開演之後,感覺還不錯,比預期中還要好很多,算是值得看的續集片。不過,我覺得這部片很多地方沒有處理,像是盤據在通訊衛星上的狂派機器人從頭到尾都沒有人發現,也沒有解決;打到最後逃掉的密卡登,到底是怎麼逃的?逃到哪裡?墮落金剛為什麼那麼不堪一擊,一下就被柯博文打爆?誘惑男主角的那個長舌女為什麼可以從機器變成人形?簡直在演魔鬼終結者...

我知道片商想要拍續集啦,問題是留那麼多梗感覺就有點浮濫,要留梗留一點點就好了。雖然說要拍這第二集的引子,很多都是在片頭稍稍創造出來解釋一下,難免還是牽強了些。就算要留梗,片尾留一點就好了,大家比較可以接受。像是魔戒,大家都知道它一次會拍三集,所以沒結尾是可以接受的;哈利波特其實也是這樣。另外談一下導演麥可貝,他的作品當中常出現的運鏡,就是繞著角色一直轉圈圈拍,所以就被網友給惡搞,把很多轉圈拍的片子剪接在一起,大家在YOUTUBE上面可以找到這影片,片中最後還拍一個人在吐,超好笑。不過麥可貝的手法,在變形二這部片當中依舊還是出現了,真的很有個人風格,轉個不停。

看完片之後出來,居然已經快要一點了,真是了不起,因為在一起之後已經很少在外面待這麼晚。離開的時候,她問說多久沒唱KTV了?我回答大概一百年。她說應該比看電影還要久吧,那好,我想應該是兩百年吧,哈哈!等我比較有空閒的時候再去唱歌吧,現在真的很難排出休閒娛樂的時間,只好多擔待一點,苦一點應該多少會有收穫。

2009年7月16日 星期四

不抱怨運動與抱怨

昨天上班的時候,小明學長買了好多個紫色手環發給大家,上面刻著complaint free world。他告訴大家說戴這個手環是要提醒自己不要抱怨,萬一抱怨的話,就換手戴。我們問他這是不是教會的活動,結果不是,但我覺得有趣,所以馬上就戴了起來,直到晚上補完習之後才脫下。

http://www.acomplaintfreeworld.org/

結果在補習班我就換了好幾次手戴它,因為我覺得昨晚補習班上作文課的老師,教的很爛,讓大家都想睡覺,所以我還是抱怨了。而且第一堂課下課時,老婆也先回家去,留我一個和瞌睡蟲孤軍奮戰,難免會對老師多抱怨個幾句。

其實我打這篇不是要抱怨補習班,而是要講我的妹妹,這次要講小妹不是大妹。小妹真的很糟糕,前幾天趁著半夜還是說我不在家的時候,打了好多通好久的電話給別人,而且是打到別人的手機,真是搞不懂,這麼花錢的事情他也幹得出來,原因是帳單不用自己付的關係吧。再說他現在也欠了一屁股債,爸媽也不會說要他付這筆帳,總不會讓他餓死吧。因此在一窮二白的狀況下,我想大家拿他也沒辦法。

就算是要交男朋友,還是跟姐妹要長舌,也犯不著跟錢過不去。我覺得他這樣子真的很不負責任,而且又不服管教,真的很傷腦筋。今天我索性把之前買的電話機拿出來,跟客廳的電話對掉,因為我的電話機可以鎖住不能打手機,因為他這樣講不聽,之前就已經遇過家裡被斷話的狀況了,我為了自救,只好拿出這種電話機,消極避免再次被斷話。

以上為抱怨小妹的文章,咦?我的手環在哪裡?要不要再拿出來戴呢?

2009年6月12日 星期五

[生活] 家電品牌的堅持

我沒有要打廣告,但我想分享一下有關家電的事。我家有一個十幾年的熱水瓶,要用手壓才會出水的那種,很傳統的舊款熱水瓶。到現在還可以用,神奇吧!其實也是因為我媽媽不願丟吧,畢竟東西還是好的,我小時候泡牛奶也都是靠它。

它是象印...

所以在我的心目中,買熱水瓶一定要買象印!前幾年因為拿到了買家電的禮券,一時之間不知買什麼好,索性就買了象印的微電腦熱水瓶。買了一款特價,大概兩三千元,有三種溫度,可以除氯還有檸檬酸洗淨模式的那種。當然它是用按鈕的,輕鬆一指就出水,免手壓好方便。用到現在,也有三年的時間了,到現在還是很滿意它的表現。

不過最近在賣場看到有中國製的象印電鍋,不知道熱水瓶是不是也改為中國製呢?如果是中國製我就不推薦買了,還是要買日本製的比較好,不然就買台灣國產的商品也強過中國製。

最後補充一下,我覺得象印比虎牌要好,單純是感覺問題ㄎㄎ

對於買到日本製的象印熱水瓶,至今依然沾沾自喜ㄎㄎ

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政治] 悼念六四 - 歷史的傷口





今天沒有上班的關係,九點左右才爬起來,邊吃著早餐,一屁股坐到書桌前面



習慣性地打開電腦,瀏覽網路新聞,看看今天有什麼重要的事情,或是不重要但有趣的東西



瞟到幾則有關馬英九出訪跟六四事件的新聞,報導說馬英九不會出席紀念活動



我心血來潮,就想到了以前唱過的歌曲:歷史的傷口



本來我還正聽著東方紅、歌唱祖國、義勇軍進行曲等中共的愛國歌曲,馬上就到youtube找



就貼上來分享吧



聽著聽著,我鼻一酸,眼淚就掉了下來,心裡真的很難過



當年我才國小一年級,懂的事不多,看著電視新聞報導六四之前的集會,以及之後鎮壓的畫面



其實到現在我都還記得,它並不是遙遠模糊的記憶



在教室裡,老師在上課時間教我們怎麼唱歷史的傷口,學校的廣播也不斷播放歌曲



現在想想,當年在台灣的年輕知識份子,應該也感受到強大的衝擊吧



小學裡的教師們,透過這首歌的教唱,或許也是為了抒發他們內心的苦與悶



他們可能也不曉得,對於小學生們能留下什麼



但是當年的情形,對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深刻到我居然會聽到這首歌而流淚



對一個患有乾眼症,又不太常掉淚的我而言,是很難得的事情



擦乾眼淚之後



我又感到衝突與矛盾,因為我的理性告訴我,其實六四跟台灣人沒有直接關係



而且台灣受到的委曲,是更直接的痛苦,只是這兩件事也是不能比較



反正兩樣都很痛苦



他媽的為什麼中國人跟台灣人都這麼痛苦?

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生活] 日本NHK大河劇-篤姫あつひめ

最近、素晴らしいドラマ篤姫を見た

日本史をよくわかなたから、色々の話わ理解しない

昨日、第十話を見た、然し、また四十ぐらい話待つ

詰まり、もう楽しめ



...真糟糕,日文都還給老師了,打不出幾個屁來

這兩天看了日劇篤姬,故事背景是日本幕府時代末期,明治維新的開始

故事主人翁是一個地方領主的女兒,變成藩主的養女又變成將軍的妻子的故事

這片子是去年年初上映的,雖然說已經過一年,不過我覺得很經典,何時看都不嫌晚

就像我去年才把白色巨塔給看完是一樣的道理XD



*******************



我現在才看到第十話而已,就已經有點欲霸不能了

其實我本來不想看,因為我知道我一看就一定要把它給看完,所以我寧可不要看免得花太多時間

但是,在黃太太的勸誘之下,我前兩天開始看了,真的很值得看

我覺得日本人拍電視劇真是太厲害了,特別又是以他們自己的歷史小說當作素材

處處都是經過考究的感覺,真的很棒,只能用精緻加精彩來形容



*******************



我對日本史真的很不熟,不管是古日本還是近代日本

但是我在這裡要感謝日本電視劇的貢獻,因為很多電視劇把有關的歷史故事介紹給普羅大眾

這個方式比看書還要易懂得多了,而且又非常的生動

像是之前看過的「華麗一族」、「鹿男與美麗的奈良」,因為我看過的日劇真的不多,所以舉不到幾個例子

但是看過了之後,對於日本又會有許多新的瞭解跟認識



*******************



我昨天還上維基百科查了一下劇中的相關人物,確認一下原本歷史是怎麼回事

結果找到了篤姬年老的真面目,跟清國的慈禧太后照片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只能說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年代,對於審美觀也是會有所不同的!

啊,扯太遠了,還是跟大家推薦一下篤姬這部片吧!

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政治] 與台灣關係法:三十年「功」過從頭評說 by 富權

http://www.waou.com.mo/detail.asp?id=34604

原載於新華澳報



與台灣關係法:三十年「功」過從頭評說



  三十年前的今日,美國總統卡特簽署由國會於三月二十八日通過的《與台灣關係法》,並追溯於同年一月一日亦即中美建交之日起生效。卡特總統還發表了一項聲明,稱「這項立法與我們在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係正常化時達成的諒解是一致的,它反映我們承認該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時他又聲稱,將以「對台灣人民幸福的關心相一致的方式」,以及同「中美建交聯合公報」相一致的方式,來實施這一法律。



  《與台灣關係法》是一部現行的美國國內法。它的立法背景,是中美建交後,《美台共同防禦條約》亦隨之遭到廢除。但美台雙方交流又不能以「國際條約」為之,因而美國就以國內立法形式制訂,以取代《美台共同防禦條約》,只規範美國政府,「對國際無效力」。由此,《與台灣關係法》記載美國對臺灣政策的目標,包括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維持台海現狀,維持美台商業及文化關係、保障人權與臺灣安全。法律中明確指出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包括杯葛或禁運)解決臺灣未來的作為,均會威脅太平洋和平與安全,美國將嚴重關切;美國將繼續提供防衛性武器給臺灣;美國也將抵抗任何訴諸武力,或使用其他高壓手段,危及臺灣人民安全與社會經濟制度的行動。但並未表示,一旦台海發生戰亂,美軍有義務出兵護台,亦未明確表示,如果台海危機是由台灣方面挑起,美方應具體如何回應。



  《與台灣關係法》內文一共十八條。主要內容包括:法律的名稱、外交政策宣傳、政策執行程序、法律適用範圍、美國在台協會及國會監督權力。該法律「承認」給予台灣當局的權利和資格有:一、互派代表。雖然不使用使、領館名銜,但給予外交特權。二、將台灣當局作為「獨立政治實體」對待。不論移民配額、進口配額和統計項目等,均對台灣單獨列出。三、訂立條約、協定之當事人資格。四、承認台灣當局的「中華民國護照」繼續使用。



  同時,《與台灣關係法》又給予台灣當局以下的「關切」和「保證」:一、關於台灣主權地位,只提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而不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二、向台灣出售「防禦性武器」。三、關切台灣的安全、外來經濟封鎖及禁運。四、關心台灣的人權問題。五、「凡當美國法律提及或涉及外國和其他民族、國家、政府或類似實體時,上述各詞含義中應包括台灣。」



  站在中國國家主權的立場上,《與台灣關係法》是一部干涉中國內政的美國國內「惡法」。它的要害在於有關美台關係實質及「保證台灣安全問題」的規範。前者,美國在「中美建交公報」中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範圍內,美國人民同台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然而,《與台灣關係法》中有不少規定,卻是在實質上繼續把台灣當作是一個「國家」。因此,它的基本精神,是在美國政府接受中美建交「三原則」後,又在實際上予以部份抵銷,力圖「事實上承認」台灣為一個「獨立政治實體」,在某些方面仍享有「國家」地位。為此,《與台灣關係法》就成為後來李登輝、陳水扁之流企圖推動台灣成為「正常國家」的「法律依據」。



  後者,《與台灣關係法》明文規定「保證台灣安全」、「美國將向台灣提供使其能保持足夠自衛能力所需數量的防禦物資和防禦服務」。而且在決定必須提供防禦武器時政府及國會將僅考慮台灣當局的需要,而不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想法如何」。為此,《與台灣關係法》成了某些「台獨」分子的「保護傘」。



  盡管如此,台灣當局也對《與台灣關係法》有諸多不滿。比如,該法律中強調了美國對台灣「人權」問題的關注,為美國政府和一些人權機構提供了法律依據,使其日後得以對國民黨政權違反人權的行為提出指控和干涉。當然這也為台灣地區的「黨外」活動及民進黨的成立,釀造了氛圍條件,並間接促使台灣當局解除「戒嚴」體制,實現「總統」直選,而使陳水扁有機會上了台。又如,從李登輝到陳水扁,都一直十分不滿《與台灣關係法》對於美台雙方關係的規範不夠明確,因而曾一度推動美國國會訂立更為明確的《台灣安全加強法》,以取代《與台灣關係法》。再如,陳水扁時代的「國家安全會議」,曾抱怨《與台灣關係法》中的對台售武規範條文,只是使用「將(WILL)供應」而不是「應(SHALL)供應」,而使到對台售武的規範缺乏強制性,當遇到各方尤其是北京的反對或抵制因素時,就「窒礙難行」。因此,在陳水扁執政八年來,美國實質上並沒有售賣過甚麼有用的武器給台灣。



  因此,換一個角度看,《與台灣關係法》雖然是阻礙中國和平統一的「惡法」,但卻又是防制「台獨」勢力將台灣從中國國土分裂出去的法律。雖然《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的陰魂在《與台灣關係法》 裏依然若隱若現,但它也並沒有就動用美國武裝力量,直接干涉中國台海事務作出明確規定。美國在台協會駐台北處長包道格也曾在陳水扁推動公投運動時,以《與台灣關係法》的相關規定警告他不要胡作非為。總之一句話,《與台灣關係法》的存在,使得美國政府的既定台海政策--「一個中國,維持現狀,台灣不獨,大陸不武」,提供了法律依據,也是在陳水扁上台八年來,能夠抵制其系列分離行為的法律武器。為此,一心要搞「台獨」分裂活動的陳水扁當局則對《與台灣關係法》諸多不滿,多次派員到美國遊說國會議員,要推動修訂《與台灣關係法》,尤其是制訂更為明確的《台灣安全加強法》。而馬英九日前在接見美國聯邦眾議院「國會台灣連線」共同主席迪林肯及眾議員迪馬里時表示,三十年來,這項法律不僅是台灣與美國維持經貿、文化與其他各項關係的法律依據,更是台海地區過去三十年來和平、安全與穩定的基礎。

[政治] 國共架空台灣關係法 by 羅致政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apr/11/today-o1.htm

本文原載於自由電子報



國共架空台灣關係法

◎ 羅致政



一九七九年四月十日,美國總統卡特簽署由國會所通過的台灣關係法,至今屆滿卅週年。這部維繫台美關係的重要美國國內法律,長久以來是華府在處理台海問題時的重要政策支柱。然而,隨著馬英九上台之後兩岸關係所出現的重大變化,該部法律的重要基礎與規範,已面臨極大的挑戰。



台灣關係法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即是在確保台海的和平、安全與穩定,並鋪陳美國提供台灣防衛性武器的法律基礎與政治承諾。該法律中明確指出,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解決台灣未來的作為,均會威脅太平洋和平與安全,美國將嚴重關切。



問題是,當前中國對台戰略的目標,以及馬政府大陸政策的主軸,即是在和平、安全與穩定的表象下,一步步地將台灣的未來推向統一的方向,這種「和平改變現狀」與「漸進式統一」的作法,卻成為台灣關係法在因應「非和平手段」之外,很難去處理與因應的重要課題。



例如,如果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的話,那麼台灣關係法當中有關提供台灣防衛性武器的立論,恐怕將面臨不少的質疑與挑戰。同樣的,在大陸政策優於外交政策(其中包括對美外交)的指導綱領下,即便美方想要忠實履行台灣關係法的承諾甚至提升美台關係,馬政府在忌憚北京反應的情況下,台灣對美關係的自我設限也屬必然。



因此,如果過去幾年來外界所關心的,是華府方面願不願意忠實執行台灣關係法的規範,那麼馬英九上台之後,台灣關係法的最大考驗,卻是台北方面願不願意期待甚至遊說美方積極履行台灣關係法的承諾。



馬政府的一貫說法是,希望兩岸關係與對美關係能同時進展。但一項無法迴避甚至中國必然會逼台灣面對的關鍵問題是,如果兩岸關係與台美關係必須做出零和取捨時,馬英九將會有什麼樣的政策選擇?以目前馬政府「兩岸關係壓倒一切」的戰略思維下,答案是很清楚的。



台灣關係法在通過卅年後的今天,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環境改變,華府方面所要思考的,恐怕已不是如何去落實該部法律的問題,而是如果有一天,台北與北京的執政當局共同要求美方弱化甚至廢除台灣關係法時,華府要有什麼樣的因應策略?



(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台灣智庫執行委員)

2009年3月19日 星期四

[生活] 承認失敗‧再接再勵

全‧軍‧覆‧沒



今年去不成美國了,因為申請的學校一間也沒有上,從二月到三月接連收到各校的拒絕信,

可以說是「接二連三」的挫折感,一再地衝擊我脆弱的自信心。之前跟朋友約定好要到德州

去找他們,今年也無法實現。家人和週邊朋友對於我申請的事持續地關心,造成難以抒解的

沉重壓力,從去年的八月就一直扛在肩上,至今仍不能卸下。



承‧認‧失‧敗



一間錄取通知都沒有的結果,得到完全的失敗,我必須要承認自己的失敗。唯有承認失敗,

才有機會再來一次吧?我不知道,只是對一個從小到大念書都還算順利的人來說,我沒有遭

遇到真正的失敗。考高中沒考到第一志願,對我來說也還好;大學跑到南部念中字輩,也不

構成什麼問題;研究所回到台北念台大,雖然不是原本想要的政治所,但我也踏進了兩岸關

係的圈子裡。在許多人的眼中,求學我沒有碰過失敗。



雖然,我自認在去年沒有考上國內的博士班,是一個失敗,但是那時我還在服役,所以也不

能算數,頂多失敗一半吧。但是出國的計畫是老早就訂好的,也是我人生的目標,去年的年

中開始準備相關的考試,只能說下的功夫不夠,考不到頂尖的分數也只能嘆息。本來以為仗

著自己豐富多彩的經歷,可以為自己多加一點分數。大概老美不吃這一套,所以我自認不凡

的履歷表大概也是不足為奇的一張紙吧!



自‧我‧檢‧討



承認失敗之後呢?自我檢討是必要的,我的確準備不足,不論是在考試的準備上,還是在申

請的必備知識上,我犯了太多錯誤,甚至在選校上面,還有很多因素沒有考慮到。這些因素

,導致了我申請的失敗,以下一一檢討我所犯下的重要錯誤。



GRE和TOEFL考試,對於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有決定性的影響,我GRE的Verbal和 AWA太低

分,如果拿我的分數申請理工科博班可以上 TOP 10的學校,但是在人社博班連備胎學校都

申請不上!保險的分數應該要考到V600 / Q800 /A4.0,也就是起碼要有1400分以上,才

有機會申請上政治系的博士班。我的 V460 / Q760 / A3.0遠遠不及這個標準,所以決定

去上補習班了,分數一定要再提升。另外,多數政治系博班要求TOEFL的門檻是80分到90分

,TOP的學校通常要求100分,我在選校上基本都是選擇以80分到90分為門檻的,因為我只

考了91分。但是以我的觀察,如果沒有考到100分,多半都會被踢掉,就算門檻低的學校也

是一樣,我看他們是在騙申請費吧!所以我英文還得多考幾次。



推薦信、SOP和Writing Sample非常重要!先講推薦信,我找的老師有我的指導教授、台

大的副校長、大學的老闆、政府官員、前政府官員等,基本上方向一整個錯。我應該要找的

是從美國的學校畢業的校友為主,因為以前人的經驗分享,以校友的推薦最有利。在SOP的

部分,因為我投十幾家,幾乎都是同一份SOP流用,沒有量身訂做,所以很多學校沒有能指

導我的教授,因為我的題目都是用一樣的,假如該校沒有對應專長的教授,必然不會收我。

Witing Sample 也是一樣的問題,誰叫我活該,論文是寫統一戰線,現在美國人有哪一個

在研究中共的統一戰線?我想可能一個都沒有吧,因為在台灣也都沒有人研究這個。所以我

把我的論文翻成英文,老美一定有看沒有懂,誰叫我要寫這個!所以我必須要另外找一篇東

西來當作我的Writing Sample才行。



再‧接‧再‧勵



在失敗之後,要重新站起來是很困難的事情,但是我不能不振作,因為這是我自己的選擇,

如果連我自己都放棄了,別人也會放棄我。我想要給自己再一年的機會,如果不行的話,那

到時也只好認清事實了吧!加油吧!

2009年3月3日 星期二

[政治] 中國更需要民主辯論與重新啟蒙 by 秦暉

亞洲周刊 二十三卷  九期 (2009-03-08)



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tt&Path=3104908231/09tt1.cfm



中國更需要民主辯論與重新啟蒙 .秦暉

秦暉認為,當下中國民間社會共識破裂並深刻分化,改革的一些得利者迷戀弄權致富,不希望民主;而改革的一些受損者出現反改革情緒,希望文革式民主。今天的中國需要一場關於民主的思想論戰與啟蒙,更勝於簽名呼籲民主。





去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起清華大學有關方面幾次給我打電話說,「保衛部門」要找我談話。到今年一月九日,人文學院的書記、副書記與我約定後來到寒舍,對我說:上面知道我簽署了「零八憲章」,因此讓他們來調查情況。



我對他們說:我並未簽署「零八憲章」。說我簽了那是誤傳。但是「憲章」的主要精神和訴求我是贊同的。簽署者中也有我的很多朋友。很久以來只要有機會,議論中國的憲政民主進程應當如何啟動就是常有的話題,也包括討論各種各樣的文本。在人們思想交流如此活躍、交流手段也如此多樣的信息社會,鄭重其事地查問誰在什麼時間同你第幾次討論某個文章,這不是很無聊嗎?既不涉及國家機密,也不涉及刑事案件,調查這些是要幹什麼呢?



我表示:由於對文本內容等方面有些看法,我沒有簽署這個文件。但我不能承諾以後也不會簽署類似文件。要求公民只能表政府喜歡的態,這在文明發達的今天是很丟臉的事兒。不要說我對「憲章」的主要精神是贊成的,就是不贊成,我也持「不同意你的觀點,但堅決捍衛你發表觀點的權利」的立場,反對因「憲章」之事抓人。我沒有在零八憲章上簽名,但如果有人發動簽名要求釋放因「憲章」被捕的劉曉波先生,我很可能簽名。因為如果今天因言論可以抓劉曉波,明天也可能因言論而抓我。捍衛劉曉波的言論自由,也就是捍衛我們自己、包括那些不贊成劉觀點的人的言論自由。



那麼我為什麼沒有簽署「零八憲章」?我想「零八憲章」意在仿效當年捷克的「七七憲章」,其意向很好。但兩者面臨的局勢有很大不同,兩者的文本性質也大有區別。以不同性質的文本在迥異的背景下發動類似的簽名運動,效果未必好。原因在於:



第一,民主化在捷克本來就比在中國有更深厚的土壤:捷克在二戰前已是中東歐最成熟的憲政民主國家,中國自晚清以來憲政民主卻迄未成功。捷克六八年「布拉格之春」在自由民主訴求下又加上因蘇軍侵佔引起的民族情感,其全民參與的深度廣度也是我國一九八九年民主運動無法比的。而我國卻沒有任何一個守舊派因八九年運動而失勢,倒是趙紫陽系統全軍覆沒,鎮壓者甚至用不著在其中尋找叛徒。



第二,一九六八年後的捷克回到鐵幕狀態,到七七憲章時並無任何改革,經濟、政治體制同樣僵化。人民的普遍不滿和思變就如文革結束時的中國,因此當時妨礙人們支持七七憲章的基本上就只是對鎮壓的恐懼。而中國在八九年後雖然政治上停止了改革,經濟上卻出現了明顯轉軌,市場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經濟奇蹟造成的社會不公早已使民間社會「共識破裂」,並形成深刻的分化。經濟改革中的一些得利者嚐到了弄權致富的甜頭,他們並不希望民主,而改革中的一些受損者卻出現了反改革的原教旨主義情緒,他們希望的「民主」是文革式的,與零八憲章的自由取向南轅北轍。因此可以說,今天妨礙中國人支持零八憲章的已經不止是恐懼,對不少人來說甚至可能主要不是恐懼。今天在中國提出憲政民主的主張是需要論證的,並不是一批勇敢者的表態就可以激勵起民主運動的士氣。可以說,今天中國之需要一場深刻的思想論戰,遠過於需要一場簽名。



第三,七七年時捷克和整個蘇東陣營處於「停滯時期」,計劃經濟名聲掃地。而西方已經走出石油危機和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危機的陰影,處在經濟繁榮期的起點,並且由於此前的滯脹使凱恩斯主義受挫,經濟自由主義勢頭漸興,七七年後不久就進入了「撒切爾—列根繁榮」。在西方這與民主發展談不上有什麼關係(因為他們的左右派都是要民主的),但在東歐,由於自由經濟與計劃經濟的對立,全球經濟自由化的大潮也利於他們政治上民主潮的推進。



但是二零零八年恰恰相反,世界陷入了華爾街引爆的嚴重經濟危機,形勢有如一九二九年後的大蕭條時代。儘管今天危機的發生機制與一九二九年完全不同,但「一九二九年心態」仍有嚴重影響,這種心態往往傾向於呼喚鐵腕救世,導致民主自由退潮、極左極右兩種專制得勢。大蕭條時代歐洲不但一戰後出現的一大批新興民主國家,除了捷克全部都「重返專制」,就連一戰前憲政已有長足進步的德意兩國也法西斯化、納粹化了。



警惕一九二九心態



我並不認為二零零八等於一九二九,但今天除了國家干預成為時髦、經濟自由飽受非議外,為危機所困擾的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期望也主要是反危機政策的配合,而不是民主化。因此近期中國的民主力量實際處於守勢,當務之急是應對危機挑戰,以民主人權思想來解釋危機現象並指出正確的反危機方向,防止出現法西斯化。此時照搬捷克七七年的經驗,重複常態下的民主口號並以此擺出攻勢姿態,效果將不會好。可以說,如果我們不能解決危機時期人們的認識混亂,已經民主了的國家都會選出希特勒,何況在不民主的國家開創民主?



因此,我覺得,在現在的中國發動類似於捷克七七憲章那樣的行動未必適宜。當然從另一方面講,越是不利民主進程的形勢下,越應有人出來大聲疾呼,抵制犬儒主義,振奮民主精神。應該說「零八憲章」公布後的確在這方面顯示出作用,劉曉波先生等人表現出來的道德勇氣與擔當精神也令人欽佩。



但是從這方面來考慮,憲章的文本就特別重要。憲章公布後很多人稱讚它體現了溫和、理性和改良的精神,這沒錯,這是它與捷克七七憲章的共同優點。但中國的民主運動有自己的特點,即便在共同底線方面也是這樣。



例如,捷克七七憲章以實行聯合國人權公約為訴求,但實際文本中大量提及的只是《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這在捷克是不難理解的。因為捷克作為老牌工業化國家,並沒有把計劃經濟用作原始積累的手段,她在舊體制下已經有比較高的全民福利水平。而如果要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高福利狀態反而會成為引起爭議的話題。



但中國則不然,毛澤東時代的命令經濟主要是一種剝奪農民的原始積累機制,它既非高福利也非低福利、而是「負福利」體制,即福利與特權掛鹇,不僅不覆蓋最大弱勢群體即農民,甚至也極少覆蓋國家僱員之外的弱勢市民,「二次分配」不但不縮小、而且還擴大了不平等。而中國的改革長期以來只著重於引進盈利競爭(甚至政府也唯利是圖),社會保障建設卻嚴重滯後。對於中國底層大眾而言,其社會保障水平不僅不如北歐式的高福利國家,也不如美國這樣被認為是「自由放任」的國家,甚至比號稱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的香港都差得遠。而在號稱同樣搞社會主義的國家中,這種「負福利」也與捷克的福利制度相差懸殊。



中國民眾既受害於統治者權力太大,也受害於統治者責任太小。尤其在當前經濟危機時期,對民主的訴求如果不與大眾最基本的「經濟社會權利」結合,很難指望他們的參與。而這些「最基本的」保障並不是什麼高福利,它是最自由放任的民主國家也必須有的。零八憲章如果只談政治權利不談經濟問題倒也罷了(前面說過,這可以理解為迴避歧見),既然談了,除了經濟自由(如土地私有制)訴求外也應該有福利與公共服務訴求。後一訴求如果太高調(比如要求北歐式高福利)那就和極端經濟自由一樣會引起爭議,但基本福利與基本自由一樣,屬於共同底線性質,是不應該有什麼爭議的。憲章文本不涉及這些,就是一個遺憾了。



總之,零八憲章文本上的缺點在於它涉及了太多民主支持者中可能存在爭議的問題,同時卻迴避了一些民主支持者中不應有爭議的問題。



當然,以上分析只是供參與憲章簽名的朋友們商榷。我在憲章公布前的討論中就已表示,我認為現在不是時候;要做,這個文本也應該適當修改。後來有的朋友說:他們簽名是基於對朋友的信任,甚至沒看文本就簽了。我其實也相信這些朋友的為人,但對文本的態度卻沒有這麼瀟灑,這種事畢竟不只是「友情派對」,所謂「憲章」從字面上講,簽了就是要遵守的。因此我沒有參加簽名。



一些所謂左派的朋友不同意零八憲章的觀點,我完全可以理解,因為我本人也並不完全同意這個文本。但是像「烏有之鄉」網站那樣呼籲鎮壓憲章參與者,我覺得簡直不可理喻:這些以文革派自詡的朋友難道不知道自己的主張也不符合「主旋律」嗎?他們號召起來「造反」,號召打倒「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難道他們認為劉曉波就是這樣的「當權派」?今天假如真有所謂毛派,他們如果不想搞「武裝鬥爭」,不也只有寄希望於言論自由嗎?這大概也是「馬列主義毛思想」承認的大道理吧?



這些朋友還說零八憲章參與者想搞「顏色革命」,可憐他們對所謂「顏色革命」的見解還遠不如俄羅斯共產黨。烏克蘭「顏色革命」時,俄羅斯《真理報》網站曾發布《俄羅斯人看「顏色革命」》的民意調查,在回答「革命」原因時選擇「前政權不稱職與腐敗」的佔百分之四十,選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壓力」的只有百分之十六。而在白俄羅斯,反對盧卡申科的白俄共產黨乾脆就是當地「顏色革命」的主力。



對顏色革命的誤解



其實,這就像零三年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後,正是曾遭到薩達姆殘酷屠殺的伊拉克共產黨成為首先出來與美軍合作的派別之一(伊共總書記第一時間就參加了與美方合作的「六人委員會」)、以及當年國民黨統治下中共呼籲美國向蔣介石施壓,甚至要求「每個在華美軍士兵都成為民主的宣傳員」一樣,很容易理解:這些共產黨人既談不上「親西方」更說不上喜歡「資本主義」,但他們在別人的專制下都感到受威脅,都知道人權的重要,都懂得首先爭取自由,然後再講其他。但推己及人,別人這麼想為什麼就不行?



如果我們不希望中國也發生所謂「顏色革命」,更不想讓別人插手中國的事,那麼就讓我們自己來推動民主化吧。正如譚嗣同當年說的:「華人不自為之,其禍可勝言哉?」(秦暉是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被中國媒體評為「中國公共知識分子五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