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28日 星期日

[研究] New Perspectives on East Asia Development



Summary:

對於東亞經濟快速發展的傳統解釋集中在,從向外的市場導向策略中,得到資源的有效配置。而這也是本文所要挑戰的部分。這篇文章思考的是,在支持快速成長中,用來管理經濟租的製度和政策;以及保障一個更有策略性、規範性的整合進世界經濟體系的製度與政策。這篇文章也檢證了區域貿易以及投資金流對於東亞工業化的貢獻。對於複製相似策略的潛力如何,也有所談論。

在介紹東亞的篇幅裡面,作者綜觀東亞經驗,認為焦點集中在快速的工業化過程中,資本累積的角色。點出東亞工業化過程關鍵因素的相互依賴性。特別是成功管理經濟租的製度與政策。接下來,作者細談東亞的發展經驗,他認為東亞的發展模型其實不是只有一個,而應該是有多個模型。在此他比較了日本、韓國、台灣的相同與不同之處。作者也認為東南亞使用較少干預政策,而較多的保守總體經濟觀點,如自由貿易的政策、FDI政策,對於其他發展中國家是比較容易模仿的。

再來談到東北亞發展經驗裡面的一般原則。分兩種來討論,一是利益與投資的關係,一是出口與投資的關係。傳統的分析對於高儲蓄率、投資率都少有解釋,而注重在於開放市場的力量,促進配置與生產的效率。投資的促進要靠誘因,其一是財政​​工具,有助於資本累積。一是針對某些產業的免稅與貶值的許可。這不是靠市場自由化就可以達到的。集體的儲蓄對於提升資本累積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使用各種手段來創造所謂的租!而且還要管制資金不外流。

投資到對的地方也很重要,因此提高投資偏好,促進學習曲線,掌握容易取得的技術,學習如何在成熟的產品市場當中競爭等等,都牽涉在其中。出口的原理原則很大一部份就​​在於效率。出口也是為了克服進出口貿易的平衡。東北亞缺乏資源,無可避免的,就要發展製造業來出口。但發展資本財產業才能增加國內儲蓄。光生產消費財是不會有儲蓄的。儲蓄不足就只能靠國外的資金。因此出口是提升儲蓄的必要條件但非充分條件。儲蓄、出口、投資是相互增強的。

接著就談到經濟租的管理,作者認為要好好的運用才不會傷害企業家精神與生產力的成長,畢竟保護太多,國內產業容易變成溫室的花朵。東亞在這上面有兩個解決辦法。一、確保租的創造,以及在產業成熟之後租的拋棄。二、對租的接受者加諸國際市場的規劃,建立一種競爭的情況。再來就談到了官僚體系當中精英治理的重要性。以及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合作也是很重要的。

作者在本文也論述了東北亞和東南亞之間不同,也談到了我們很熟悉的雁行理論。作者也承認了技術轉移在其中的重要性。並且第一波工業化和第二波工業化國家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密。作者認為要以朝向區域整合來解決不平均的問題。基本上作者認為制度與政策的建立與使用是相當重要的,具備這條件才能模仿別國的成功經驗。而東亞的成功秘密也在於此。通往發展並沒有單一的道路,但我們要去辨認成功經驗底下的某些主要原則,這是可以辦到的,也是有建設性的。政策與制度可以在地化,必要時也可創造新的出來。

Reflection:

第一點我要反駁的是,作者雖認同雁行理論,但是他卻認為日本在這區域當中的貢獻是難以評估的,個人深不以為然。雖然二次大戰時,日本侵略整個東亞,造成許多的破壞,但是在戰後,雖然不是以賠款的方式,但日本出資成立亞洲開發銀行,藉由澳洲出面主持,避開各國的仇日情緒,對於東南亞各國提供無償貸款。換句話說就是藉了錢不用還,對於東南亞各國在戰後的建設,幫助相當大。而這個是日本政府的錢,不是日本私人跨國企業的FDI。作者沒有提到這事情,讓我覺得他並沒有把事實指出來,其心可議。

第二點,目前的區域整合,獨漏台灣,我們可以看到東協各國屈服於中國,因此開會只找中日韓一起參加,卻置台灣於不顧,這顯示出雖然我們對於東南亞各國有許多的投資,卻也無法影響到政府之間官方的合作。作者認為透過區域整合才能解決投資與進出口的不平衡的問題,以台灣看來,東協的整合對於我們的戰略利益是大大的有問題,當然如果整合有包括到台灣,我想我們是樂見其成。

第三點,雖然現在有WTO,對於各國都加了很多的規範,使得政策工具減少,但是作者認為還是有其他的工具可以操作,這一點我是同意的。他在這一方面也做了不少論述。但是我認為尚未成熟的開發中國家,不宜貿然的與世界經濟體系進行整合,這一部分,我認為作者過於樂觀,或是太坦然了些。以歐盟本身來講,就有一定的進入門檻,太窮的話還不能參加呢!因為這跟總體的經濟政策與規劃有關,貿然加入勢必會適應不良。回顧我們要加入WTO,國內不也引起了許多不同的聲音嗎?台灣都會這樣了,更何況是經濟情況更差的其它開發中國家呢?

Question:

有關烏拉圭回合所訂定的限製到底有那些?

到了WTO時代,延續的有那些?取消的有那些?

對於投資與進出口又有什麼影響?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