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17日 星期三

[研究] 國家發展理論報告之翻譯




P. 426

荷蘭先不穩而後崩潰。有許多理由來解釋它的衰敗:國內市場規模小,工資的提高,和其對手英法相比較,使其失去競爭力,還有與英法不平等的軍事競爭。但作者要強調另外三個主要促使的因素。第一點,在一個國際貿易的網路中被經濟所網住,避免和新出現的發展國家站在相同的地位。在十七八世紀中,當荷蘭的競爭者,英法和其他國家,採取措施保護它們的魚業,造船業,或是幼稚的紡織業來對抗外國的競爭並且將國家市場單一化,荷蘭人這樣做的話就不得部傷害到它們的轉口貿易的中心地位。更進一步,它們國家的去中央化的本質,防止荷蘭人集體行動來對抗逐漸集權化的英法兩國。

第二點,社會結構的改變,船長和商人逐漸變成船主人,荷蘭人無法在一個人口成長停滯化,過度都市化的國家當中找尋足夠的海員和工人,並且荷蘭的中產階級大規模的轉成為投資者與靠租金過活的人​​,鈍化了荷蘭的競爭力。更進一步,英國的工業革命設定了歐洲技術革新的步調,但荷蘭並沒有革新,也沒有向他國學習。由於如此,其重大經濟活動的分支,如航海、造船、捕鯨和紡織業遭受淘汰與衰敗。

最後,荷蘭的資本家逐漸使用他們的資金去資助公共債、私人企業和英國的戰爭與其它出現的主要競爭者的國家。舉例,在1782年,荷蘭人投資超過十億福林在公共借貸與貴金屬上面,三億三千五百萬全部投資在外國借貸,其它一億四千萬投資在殖民地的借貸。三億三千五百萬當中,裡面兩億八千萬就是英國借的。在1801年中,荷蘭是英國最大的債主,佔英國外債一千七百四十四萬中的一千零五十四萬英磅的債務。

荷蘭共和國在1806年結束於屈服法國統治,十九世紀荷蘭的工業化必須重新開始,明顯地追隨英國。而荷蘭在之後重新奪回印尼這殖民地,掠奪幫助他們重回西歐富裕國家的俱樂部。

P. 428

作者不願花時間在講述英國發展國家的衰敗,因為十九世紀英國經濟霸權的結局的解釋,已經產生大量的文獻。企業家精神的衰敗,商人轉變成寄宿公校的風氣,以及其學生的榮譽規範,嘴硬,紳士的價值觀,瞧不起賺錢的事,種種都加在更嚴格的經濟因素上,如在國內經濟中低儲率和沒有效率的投資,來解釋英國經濟霸權的衰敗。整個十九世紀,英國的資本市場仍然是不完美的,體系上歧視國內工業,喜好農業、國外投資組合、和外國及殖民地的公共借貸。在1870-1914英國將其一半的儲蓄投資到外國的借貸和其他投資中,但事實上它的投資卻和過去投資的所得是相符的。英國農業和它某些主要產業的部份在1870s-1890s的大蕭條中受盡折磨。英國政策喜愛自由貿易與資金流動,因為帝國的利益和收支平衡與上層階級都需要這些政策。國內產業成長可以被拿來交換對抗從帝國和外國投資中的所得。金融與帝國的主導地位最後證明對於一個發展國家的保持是有害的。

日本是被約束要追隨先前荷蘭共和國與英國的例子,容忍金融來支配產業,並且外國投資比國內經濟成長還要優先嗎?在1990s末,日本股票市​​場和真實狀況的價格有很深的危機,日本陷入金融支配的陷阱,並不是不可避免的。產業公司、轉包者和主要銀行的緊密連接,仍然在適當的位置,儘管某些金錢和資本市場的去除管制化。再一次的,進口產品的比率在日本的消費者協定中,和其他擁有相同所得水平的富有國家比起來是相當低的。最後,日本也證明了,在維持夕陽工業上面,比其他先進國家更頑強,分配相當數量的公共基金使這些產業適應與其他低工資率的國家競爭。

P.429

失敗的發展中國家:蘇聯、巴西、印度。

蘇聯的崩潰通常被視為實際存在的社會主義的失敗。但如果我們把它看做是一個發展國家的失敗或許會好瞭解一點,它並沒有妥善處理全球資本主義復活的挑戰。蘇聯提供很多國家發展主義的模型。蘇聯的五年計畫,在資本主義體系深度危機的時候實行,激發了發展主義,即便是那些統治階級也宣稱反共產主義的國家也一樣。

直到1950s,蘇聯發展國家達到某些主要的成就。它提升了經濟成長率,然而衡量之後,是在歷史潮流之上的。這導向了一個高度工業化比率,和一個職業結構的快速轉型,因此大多數人民停止投入農業。在資本財產業的積累和建設的巨大努力,以及一個工作階級決心建立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致使一個相對地經濟地落後的蘇聯來抵抗納粹的猛烈攻擊,在它的沒落當中扮演一個主要的角色。蘇聯和二次戰後的東歐的主要部分的重建,帶有敵意的西歐資本主義強權,幫助不多,也是一個主要的成就。在科技的領域中,核能電廠的獨立建設以及首先讓人上太空,也是屬於這個時期。從1950s到1960s,蘇聯人民也得以健康長命。

Bairoch的比較工業化階段的計算顯示出,在1913蘇聯的人均指數是20(那年的英國是100),在1928年還是20(從一次戰後回復過來),在1953增加到73(從二次戰後的影響回復過來)。對於日本,工業化的人均水準在1913是20,在1928是30,在1953是40。因此,經濟上來看,蘇聯直到1950s的表現比日本還要好。然而在這期間過後,產生了猛烈的移動,在1980,蘇聯人均工業水平是252,日本則是353。這衰退從生產率的成長來看也是明顯的。在蘇聯的總共的要素生產成長率是3.63(1950-60),1.83(1960-1970),0.26(1970-1975)。在這些時段,蘇聯工人在教育上也創造出印象深刻的進步。如果在勞工的教育成就中,補助的津貼造就了成長,生產成長率在這三個時段,卻是逐個下降的。

P.430

即使在東歐捲入1980s的危機之前,我們就知道蘇聯經濟體係就被綁住在一個交互加強的問題當中。國有企業系統性地,比現有的還需要更多資源,而且計畫的機關也無法規範它們。結果就是過度的投資,投入的生產力下降。這問題是由於無法定出一個有誘因的體系所造成的,這將使得研發的結果拿來用在平民生產的目的上面:軍事領域的革新並不會提升其他領域中的消費水平。即使當革新被放到某些工廠中使用,也缺乏一個加速普及化的存在機制。部分是因為西方對於蘇聯在重要技術的傳遞上的阻礙,但也是因為蘇聯官僚政治體系睜眼說瞎話的態度,蘇聯逐漸無法吸取在其他國家發展出來的進步科技。

在蘇聯發展國家的失敗背後,有許多政治和社會的失敗因素。在共產黨和政治機器的運作裡面很少有民主。蘇聯敗於無法使用市場機制來補足計畫的缺失,以及撫平不利因素。最後,一個失敗的發展國家無法處理軍事和1980s侵略性資本家在經濟上的挑戰。然而,沒有一樣事是不可避免的,如蘇聯發展主義或蘇聯式的社會主義(存在直到1950s)的崩潰。Chandra有說服力地論道,真正的腐敗是在1960s當赫魯雪夫嘗試要改革黨機器,以及其和人民的關係,並且他企圖要透過課稅和債權關係來規範衰敗的企業經理人,在一個競爭的環境中來創造利益,但是被一個布里茲涅夫所領導的自我鞏固強化的政黨與官僚所擊敗。土地改革的果實,外國寡佔者的驅逐,普遍的教育和平民主義的所得分配,被一個自我服務的nomenklatura所浪費掉,社會主義的真實目標成為一個笑柄。

P.431

巴西和印度發展國家失敗的例子,可以被更概括地處理。巴西發展主義失​​敗的理由,並不只是簡單的威權主義者的問題。畢竟,德國、日本、韓國的發展國家也不是確實的民主國家。但巴西的威權主義有一個不勞靠的基礎,並且被導向一個更狹隘的標的上面。首先,在巴西,沒有任何一個嚴正的企圖去推行或滿足支持農民土地改革。這導致了在村莊中地主權力的屏障,並且這權力的觸手伸到了城市和國家的政治機器當中,牽涉到工人、商人、政治老闆在複雜的恩庇侍從的體系當中。第二,國家並沒有嘗試去規範國內或國際資本家。當國內投資跌跌撞撞,經濟逐漸依賴外國資本,國家行動的自主性變得嚴重的妥協,即使軍隊幾乎完全掌握整個國家機器的時候也一樣。第三,一個衰弱的教育基礎和逐漸不公平的分配,嚴重損害巴西的生產力成長和國際競爭力。

非常相似的評論也會套用到印度發展國家上面,某些計畫的意識形態是有意識地去模仿之前的蘇聯。然而,社會主義只是印度高層決策者的口號罷了。除了詹牧的三個州、喀什米爾、喀拉拉、西孟加拉以外,並沒有嚴重的土地重分配(對耕作農民有利的重分配),大部份的印度鄉村持續的被地主的非市場性力量所支配。第二,教育進步的步調是緩慢發生的,即使在1980s印度人口的大部份主要是文盲。第三,印度經濟的重要部門被外國所控制,抑制國內資本和獨立的企業家精神。第四,治理主要的商業社群的財產法則仍然是家族式的並且創造了進入的屏障和巨大地增加的交易成本。

民主對於達到一個統治階級的妥協是一個機制。但它也對於過度變壞的國內獨佔資本和跨國企業提供一個抵抗的機器。然而1991的債務危機,這也是幾乎被某些技術官僚、商人、政治人物對於漸增自由化的喜好,所蓄意地造成的,這也嚴重地傷害了印度和IMF、World Bank、跨國資本、國際化的國內資本間關係的政策自主性。印度基本教義黨派的興起和其核子的冒險主義,更進一步侵蝕了重新建立一個建立在較強壯社會資本的發展國家的希望。在外部收支平衡中的持續危機,變得惡化,因為核子試驗使防衛支出上升的關係,還有亞洲貨幣危機與美國及他國經濟制裁的關係。印度土產的炸彈使得印度變得更依賴私人外國資本的流入,和以前相比更屈服於跨國資本。

P.432

發展中國家的未來

至少從十六世紀,發展國家在世界上主要的地區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上扮演了一個主要的角色。更進一步,發展國家在東亞是非常有活力的。

常常在爭論,強大規模的經濟阻止國內幼稚產業的成熟或是新科技的生成。另一方便,稠密網路組織的東亞和東南亞經濟展現出,許多經濟體可以在多國家當中區域合作裡被獲取利益,但市場驅動的區域整合似乎已經碰到它的限制。在所謂的第三義大利集中在Emilia Romagna這地方,我們見證到產業聯合的地方自治養成的威力,透過總體支出,利用外部的經濟網絡是可以克服問題的。值得提筆一書,在中國的城市和鄉村企業的活力與成長,和某些存活下來的集體農莊,也顯示出有意識地設計的合作網絡(在生產、研究、行銷和金融方面)的能耐。事實上,在社會組織中有適當的改變以及人類技術的持續進化,透過教育和從做中學,一個發展國家可以透過某些相似於細胞發展主義而被激勵起來。

P.433

自從二次戰後的那段時期,的經驗展示了,有著適當的策略,經濟可以比戰前做到前所未有的更快速的成長。日本和義大利在1945之後,做到他們的真正的轉變成富裕。台灣、新加坡、和南韓也追上或甚至超越許多OECD國家的標準。

我們已經強調國家主義在促使國家追求一個有凝聚力的,支持性的發展導向的政策的角色。國家的能力去追求某一個政策,依序是視有時被視為社會資本的快速積累和散播而定,有時稱為經濟制度的社會建設,並且有時被掩蓋在一個通稱的公共行動的名字下面。然而,不同的分析者註重在不同的社會資本的創造的面向。經濟理論家使用賽局理論把”信用”當成是一個”商品”,或是合作文化起源於個人利益極大化的互動之中。既然社會的主要割裂的道德偏差,歷史學家描述信用,透過有害的公共政策是如何地被摧毀。

社會資本也可以被用來指出,在社會中的主流團體,對於涉入有能力製度的建設與分配資源到教育的傳播上面、衛生或是更普遍的說法,更好的生活水平,的意願和能力。某些社會資本取得的建設的型式,在國家與國家、時代與時代之間是不同的,即便是在一個成功發展國家的例子中。在荷蘭發展國家的例子中,如同我們所見的,”社會資本”的建設牽涉到填海造土地的利用與保護,以及乾淨城市與教育機構的建設。在羅馬天主教會財產和救濟的廢止之後,這也牽涉到在一個高度刑罰的狀態之下,供應救助來抵抗貧困的問題。在十八世紀發展國家的衰敗也伴隨著對於支持建設或支持社會資本的機制的崩潰。

在英國,在伊利沙白一世之下,一個中央集權國家主義的建立也伴隨者,對於救助貧困以及在可見的情況下控制遊民的膨脹,這些事情的法令頒布,如果不是分期的來看,就如在十六與十八世紀之間的國家,發生教會的徵收以及土地的大量轉移的結果。Speenhamland制度曾被剌來隱忍某些貧窮產生的糟糕影響,特別是領薪水的窮人,在拿破崙戰役的通貨膨脹之中。新的貧窮法案,在18​​30被提出,主要是用來減輕在地方團體上貧窮比率的負擔,並且將這些負擔從虧損的教區轉移到那些從大眾獲取利益的產業的成長上面。在荷蘭和英國,資產階級都不會特別地憐憫窮人。當他們面對更艱難的競爭的時候,對於刪減名目工資是一點內疚也沒有,或者是在處決反對財產權的牢犯時也是一樣。然而他們瞭解到對於他們領土的獨立、繁榮和健康,在普通的社會狀況下,包含富人和窮人讓他們集體地建立起社會資本。這個集體行動通是建立在地方上以及和上級政府(阿姆斯特丹、倫敦)明顯較疏離的地方。但是在荷蘭共和國的十七個州的行動,或是整個英格蘭的地方團體的狀況,創造一個在地的和全球的公共財的網絡,創造出一個在清潔、健康和教育的正面協同作用。

434.5

動態的社會資本的創造的強調上面是必要的,拿來導正市場導向經濟成長必然保證支持人類長期發展的的印象。荷蘭發展國家最後失敗了,並不只是碰到新的挑戰,大一點發展國家如英國,也倒轉了十八世紀人口統計的衰敗。在英國,產業革命,在許多工業城當中伴隨著一個巨大的死亡率增加。社會失序的威脅也在這類型的許多城市中表現出來。導向健康和教育的進步,保持遠離社會雜亂的威脅,這只是中央政府、地方團體、私人慈善機構的重複行為。在二十世紀的初期,這些努力可見地被證明不適合(比如和南非波爾人戰鬥的普通英國士兵的衰弱體格和士氣)並且勞合喬治在英國進行覆蓋福利國家的基礎。

相似的跌撞以及重新建立社會資本的例子,可以從北歐國家和德國的經驗中挑出來。社會資本的建立通常會隨著階級線產生變異,並且在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會因教育、居住地和公共衛生的水平而變異。但如果區分線成為一個幾乎不可聯接的屏障,以及世代間的跨越階級線的流動變得太難時,社會規範的政策成本將會提高,持續的技術升級的過程將會受阻,生產力的成長將會遲緩,以及國家會發現他在國際競爭中是遠遠落後的。如果某些階級過早形成,那麼它將會造成一個國家連變成發展國家的機會都沒有。如果當某些階級,在一個發展國家達到或是通過成熟的階層時形成,那麼資本家的富裕將不只是會被一般的景氣循環所突顯出來,也會被高度失業、擴大所得的差異和固有的社會暴力給特質化。這也曾是美國的許多城市,長期以來的經驗,而這些經驗在許多有大量移民的歐洲城市也重演中。

435.5

西歐發展國家和日本都加入了富國俱樂部;在他們之間的資本不規則流動導致位置的嚴重失業的類型、財力和範圍的重組。這類型將會一再重演,特別是如果日本最後拆除他對於外國貨品進入的非關稅貿易壁壘。然而在每一個有著相似勞動生產力層級與跨國企業投資的OECD國家中,這些國家似乎以一個正向比率的成長,即使處處可見金融支配了產業導致投資的遲緩。然而在許多OECD國家中,福利國家的去除在生活水準上會遭受到損失。事實上所有的這些國家的低技術勞工的實質工資,自從在1980s開始的金融自由化的猛烈攻擊後,已經是停滯,甚至是倒退,並且事實上在所有歐洲國家不公平性也巨大的上升,美國加拿大也是一樣。

那些失敗於建立發展國家的發展中國家,現在正受到IMF、World Bank和跨國資本的威脅,要其開放經濟,去除外國貨品、勞務、資本進入的管制,並且國家從所有的經濟活動部門抽手,除了提供基礎建設不用以外。同時,他們對於提升資源來創造社會資本的能力,也因為無法向富人抽稅,因為會有害經濟的教條,變得跛腳。這些政策在相當程度上損害了成長的前景,並且在這些經濟體當中導致所得不平均的增加,即使在巴西的例子當中,他們的不平均也相當嚴重。長期來看有許多的證據,不公平性的增加會使得所得成長更加衰退。因此缺乏一個果斷的改變,來促使社會、實體資本增加的政策,這些發展中國家將仍然注定要貧窮與社會混亂。

436.5

對於東亞當中現存的尚不是OECD成員的發展國家而言,許多危機隱約在前。第一、未規範或是不良地監督金融自由化,我們在之前討論過了,它們的影響在近來的亞洲貨幣與總體經濟的危機上面是明顯的。第二、對於建立社會資本和提陞技術、勞工的健康和安全的機制的去除,因為他們在一個某些去除制度和降低工資與公共支出能使它們國家在出口市場中能更有競爭力的幻影之下。第三、發展國家所顧慮的將持續依賴市場導向的整合上面,但並沒有把焦點擺在整合是一個透過有計畫的政策來執行的政治的計畫。在歐洲,個別的國家,透過追求相似的政策以及允許生產資本和勞工的自由流動,達到了部分的互相整合。在二戰結束之後,歐洲整合被當成是一個政治的方案來進行,在許多意見的割裂上面來決定。這麼樣一個動態的整合的意願,在東亞和東南亞並未出現,除了ASEAN以外。南韓最近遇到的難題,部分上可以歸因於對整合的缺席以及未規範的競爭上,這是區域目前所流行的。

我透過觀察來​​下結論,就是如果今天的未發展國家對於他們的公民提供適當的生活水準,可行的發展國家的建設,和其他相似地位的發展國家有意識的整合,在他們的議程上仍然是相當高位階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