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恩去世以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他們的學生們分成了兩派。一派是伯恩斯坦(E. Bernstein 1850-1932)、考茨基(K. Kautsky 1854-1938)等人,他們認爲資本主義經濟結構自身的調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的矛盾,工人階級不一定要用暴力奪取政權,而可以通過「議會鬥爭」方式,使資本主義「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由於他們是在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修正,所以這一派被稱爲「修正主義」。(幾十年後,中囯共產黨人跟蘇聯人不睦,就把「修正主義」這頂帽子送給了他們,前面加上「現代」二字。隨後中囯共產黨內部鬥爭,劉少奇也讓毛澤東扣了同樣的帽子。)這一派的黨的名稱沿襲馬、恩時代,叫做「社會黨」(Socialist Party 直譯應是「社會主義黨」),或者「社會民主黨」之類。
另一派是列寧(1870-1924)爲首的革命派。他們認爲資本主義(智年)以為只要簡單的生活說:世紀末20世紀初)已進入垂死階段,無產階級應該主動起來打倒它。但另一方面,在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裏,資產階級還非常強大,所以要在資本主義薄弱之處先發動革命。在當時,無產階級政黨強大而資本主義薄弱、資產階級軟弱的地方首推俄國。列寧是俄國人而不是其他國家人,好像也不是偶然的。沙皇俄國在一次大戰中的糟糕表現給了列寧一個機會,他及時領導布爾什維克奪取了政權。
1917年「十月革命」一時間使蘇維埃俄國成爲世界革命的旗幟。這一派的政黨大多都叫「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直譯應是「共産主義黨」或「公社主義黨」),以別於「修正主義」的社會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